首页「利澳注册_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首页「利澳注册_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全站搜索
栏目导航
新闻详情
博猫游戏娱乐-钱取不出来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4-03-28 06:34    文字:【】【】【
摘要:博猫游戏娱乐-钱取不出来 名词解释8*3 选择12*2 简答6*6 分析2*8 注:本课程的中心是土壤肥力,以土壤肥力(肥力四因子:水、肥、气、热)为主线,惯穿所有内容;目的是保持土壤资源

  博猫游戏娱乐-钱取不出来名词解释8*3 选择12*2 简答6*6 分析2*8 注:本课程的中心是土壤肥力,以土壤肥力(肥力四因子:水、肥、气、热)为主线,惯穿所有内容;目的是保持土壤资源的充分并持续地利用。

  (五大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体,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其本质特性是具有土壤肥力。

  分类: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因素的作用下所发展起来的肥力,是成土作用的产物)

  人为肥力(在耕作熟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的,是劳动的产物)

  ⑴土壤肥沃或者不肥沃是针对植物而言的,应从植物的生态要求出发来认识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

  ⑵如果植物的生态要求和土壤所能提供的生态性质不一致,即使土壤具有丰富的物质和能量,植物也不能利用或利用很少。

  ⑶通俗意义上讲的土壤肥力高低,如果不指明植物,一般只能说明其有机质和养分的高低及适宜的物理性质。

  2、养分转化和循环:无机养分的有机化,有机质的矿质化,营养元素的释放和散失,元素的结合、固定和归还

  3、雨水涵养作用:淡水总资源中的10%来自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循环淡水,土壤水占1.59%,如雨后溪水

  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环境条件变化的缓冲功能,污染物的“过滤器”和“净化器”

  (中国土地资源总量大,但是人均耕地园地与森林林地占有量极少,因此要应用土壤科学,可持续利用土地、发展农林业生产。)

  3、土壤固体成分中绝大部分是矿物质(占总质量的95%),来自于岩石中的矿物

  1、颜色:颜色是认识矿物最基本的要素,根据颜色的不同可以将矿物分为深色矿物和浅色矿物。

  假色:由于矿物内部裂缝、解理面及表面的氧化膜引起的光波的干涉而产生的颜色。

  3、光泽:矿物表面对可见光波的反射特征。注:光泽是指矿物的晶面或解理面来说的!!

  矿物受外力作用后,沿一定方向平行裂开的性能为解理。裂开后形成的光滑面称解理面。

  如果矿物受力后不沿一定的方向裂开,而是不规则破碎,那么破碎后形成的面叫断口。

  6、相对密度(比重):单矿物在空气中的重量与同体积水在4°C时重量之比。比重大小决定于组成矿物的元素的原子量和构造的紧密程度。矿物的比重差别很大(从1到23,一般在2.5-4之间)。

  其他物理性质主要包括:磁性、发光性、放射性、感觉性质(食盐的咸味;滑石的滑感觉)

  岩石的形成环境与所处环境差别越大越容易风化。如岩浆岩、变质岩主要是在高温高压下形成的,在地表极易风化,而沉积岩抗风化能力比岩浆岩等强;花岗岩、片麻岩露头多呈疏松分解状态,而砂岩露头则常常保持良好。

  ①晶体石英:六方柱状晶体,常呈晶簇,晶面为玻璃光泽,硬度为7,常透明。并由于混入各种杂质而常呈紫、黑、玫瑰等色。无色透明的称水晶。

  ②块状石英:是在有限空间中形成的,一般在岩石中都是块体石英。一般是乳白色,硬度与晶体石英一样,脂肪光泽。

  ③非晶体石英(蛋白石):蛋白石是天然的硬化的二氧化硅胶凝体,含5-10%的水分。内部具球粒结构,集合体多呈葡萄状、钟乳状。底色呈黑色、乳白色、浅黄色、桔红色等。半透明至微透明。

  长石类矿物可占地壳的重量的50%。主要是钾、钠或者钙等的铝硅酸盐类矿物。

  晶体短柱状,肉红色、浅黄色、浅黄红色等,完全解理,硬度6.0。正长石在岩石中呈晶粒,长方形的小板状,板面具有玻璃光泽。伴生矿物为石英、云母等。

  常呈板状和柱状晶体。白色或灰白色。玻璃光泽,完全解理,硬度6.0~6.5。在岩石中多呈晶粒,长方形板状,白色或灰白色,玻璃光泽。

  斜长石比正长石容易风化,风化产物主要是粘土矿物,能为土壤提供K、Na、Ca等矿物养分。

  云母的最主要特征是一组极完全解理和珍珠光泽。此外,白云母和黑云母区别之处主要是颜色。由于黑云母含有Fe、Mg,所以变成黑色。

  常见片状、鳞片状、无色透明或浅色(浅黄、浅绿)透明。极完全解理,薄片具有弹性,珍珠光泽,硬度2.0~3.0。

  云母容易沿着表面呈薄片状崩解,但白云母化学分解非常困难。在高温多雨化学分解强烈的热带地方,白云母也往往呈细薄片状混杂在土壤中。黑云母易化学分解,在风化过程中形成的粘土矿物往往是伊利石或混层矿物。

  角闪石呈细长柱状,深绿至黑色,玻璃光泽,两组完全解理,硬度5.0~6.0。

  一般为橄榄绿色、有时为淡褐、淡灰红及灰绿等色,也有无色的,条痕白色或淡黄色。

  玻璃光泽的粒状晶体硬度6.5-7,比重3.3-3.6,极不完全解理,断口贝壳状。

  方解石呈三向完全解理,白色为主,有淡黄色、粉红色等,它的三向解理成菱面体,硬度3。

  由方解石、菱美矿结合而成,呈弯曲的马鞍状、粒状、致密块状等,灰白色,有时带微黄色,玻璃光泽,性质与方解石相似,但较稳定,与冷盐酸反应微弱,只能与热盐酸反应,粉末遇稀盐酸起反应。

  赤铁矿呈半金属光泽,常呈鲕状、豆状等集合体,色赤红,条痕樱红色,无解理。

  晶体呈八面体,普通多呈致密粒状、块状的集合体,铁黑色,条痕黑色,半金属光泽,硬度5.5-6,比重4.9-5.2,无解理,具磁性。

  土壤形成的实质,就是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矛盾和统一。生物小循环是构成地质大循环中地表物质运动过程的一个部分。地质大循环使营养元素不断向下淋失,而生物小循环却从地质大循环中不断地累积生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

  1、母质: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因为母质是建造土体的基本材料,是土壤的骨架,是植物矿质养料元素的最初来源。母质对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均有很大影响)

  化学性质:pH、元素组成、盐基饱和度、次生粘土矿物类型(基性岩形成蒙脱石;酸性岩形成高岭石)

  注意:虽然母质从多方面影响土壤的性质,但以上的性质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差异。

  水热:一方面影响母质风化过程速度及物质的淋溶;另一方面控制了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决定了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

  气候对土壤性质的影响:(1)对土壤矿物的风化及其组成的影响(2)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腐殖质组成的影响

  南方湿热→风化强烈→盐基淋失多→土壤pH? (原生矿物少,且粘土矿物以Ki值较低的高岭石为主)

  生物使母质飞跃变成土壤。生物对土壤性质的影响表现在:颜色、结构、A层厚度、pH(针叶

  地形影响热量的重新分配,不同的坡位和坡度,接受太阳的热量情况不同(阳性土和阴性土)。

  土壤的形成过程随着时间的进展而不断加深。任何一个成图因素对土壤的影响,也都是随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加深

  在其他成土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具有发育年龄不同的土壤,其肥力形状也是不同的。

  土壤绝对年龄:母质从开始形成土壤直到现阶段发育时间的总和。又称真实年龄。

  (1)超基性岩类:当岩浆中SiO2低于40%以下时,岩浆中石英不饱和,因而没有石英结晶形成超基性岩浆岩。

  橄榄岩:由橄榄石和辉石组成,两者含量各占50%左右,暗绿色或黑绿色,易风化,常变为蛇纹岩。

  (2)基性岩类:SiO2为40--52%之间,主要矿物为辉石和基性斜长石,次要矿物有橄榄石、角闪石等。

  玄武岩:基性喷出岩,其结构为隐晶质或斑状结构(斑晶为基性斜长石),呈黑色、黑灰色或暗褐色。

  (3)中性岩类(闪长岩-安山岩类):SiO2为52--65%正好饱和,不含石英。主要矿物为中性斜长石(70%)角闪石(30%),次要矿物为辉石、黑云母等。

  安山岩:中性喷出岩,斑状结构(斑晶为中性斜长石、基质为隐晶质)块状或气孔构造,灰、灰绿等。

  (4)中性岩类(正长岩-粗面岩类):SiO2的含量和闪长岩类差不多,不含石英。主要矿物为正长石,暗色矿物很少,为黑云母、角闪石和辉石等。

  正长岩:中性深成岩、全晶质等粒结构,几乎全部由正长石组成暗色矿物有黑云母、角闪石和辉石,呈肉红色。

  粗面岩:中性喷出岩,斑状结构块状或气孔构造,成分完全与正长岩相同,灰白色或粉红色。

  (5)酸性岩类:SiO2达到65%以上时,过饱和,因而就会结晶出石英,形成酸性岩浆岩。

  花岗岩:酸性深成岩。矿物有石英、正长石、黑云母、角闪石,全晶质等粒结构,块状构造以肉红色为主。

  流纹岩:酸性喷出岩。成分同上,还形成了流纹状构造和斑状结构,斑晶有正长石和石英。

  (6)火山玻璃岩:指由火山喷发出来的熔浆在地表急骤冷凝的条件下,形成一种几乎完全由玻璃质构成的岩石。结晶矿物极少,这类岩石很难确定它的矿物成分,主要按构造、颜色、含水性以及其他物理特征来鉴别。

  (7)火山碎屑岩类:是由于火山喷发所产生的各种碎屑物质经过短距离搬运或就地沉积形成的岩石。

  火山碎屑岩是喷出岩和沉积岩过渡类型的岩石。因为物质来源与岩浆岩相同,而形成方式及环境与沉积岩相似。它在结构构造上与沉积碎屑岩有相似之处,但火山碎屑岩的碎屑多具棱角,分选性很差,成分和结构、构造变化很大,常缺乏稳定的层理。一般由50%以上火山碎屑物组成的岩石称为火山碎屑岩。火山集块岩:碎屑(1/5以上大于50mm火山碎屑),胶结物(熔岩流或火山灰)

  火山角砾岩:碎屑(1/3以上介于2—50mm熔岩角砾),胶结物(火山灰)

  特点:分选性较前两种好,层状构造一般不明显,分布最广。表面粗糙,吸附性较强,颜色多变。

  (总结:在野外观察时注意颜色,从酸性岩到超基性岩,SiO2含量减少,浅色矿物变少,而深色矿物增多,岩石外观颜色有加深的趋势。

  (1)、碎屑岩:主要由母岩机械破碎的碎屑物质经压紧、胶结而成,部分碎屑岩由火山喷发碎屑物组成。

  物质分为两部分:碎屑物质(50%以上):物屑、岩屑;胶结物(50%以下):化学沉淀物(钙质、硅质、铁质);细砂、粉砂、粘土

  (与泥岩的区别是岩石断面粗糙、放大镜下可勉强看出颗粒状集合体。我国大面积的黄土就是一种未充分胶结或半固结的粘土粉砂岩,其胶结物以粘土和CaCO3为主。已胶结的粉砂称为粉砂岩,质地致密,颜色多样。)

  根据粘土固结程度分为:弱固结粘土----粘土矿物,强固结---- 泥岩、页岩

  (总结:沉积岩的特征:一般具有层理,同一地方或岩石剖面可能有不同种类的岩石叠加组合而成。同一种岩石可能有多种颜色[由于胶结物或杂质的作用]。一般根据组成岩石的颗粒大小确定沉积岩的种类,而非颜色。沉积岩露头常呈方状,其碎屑物多棱角。)

  (1)板岩:为由粘土(如页岩)、粉砂质或中酸性凝灰岩经区域变质而成的浅变质岩。

  (3)片岩:可以由各种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变质而成;也可以是千枚岩进一步变质,矿物重结晶而成。

  (5)大理岩:是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和白云岩)在高温或高压下经过重结晶作用形成的岩石。

  (6)石英岩:石英砂岩变质而成,与石英砂岩比较石英岩更坚硬致密光泽较强。颗粒与胶结物间无明显界限。

  (总结:变质岩的构造是识别的重要标志,多数变质岩具片理构造。变质矿物也是识别的重要标志变质岩常比原岩硬度大,结晶颗粒大,光泽强。)

  (主要包括土壤中各种动物、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化合物)

  2、动物、微生物残体(包括土壤动物和非土壤动物的残体,及各种微生物的残体.)

  2、半分解的有机物:经微生物的分解,失去动、植物残体原有的形态等特征,包括有机质分解产物和新合成的简单有机化合物。

  3、腐殖质:指有机质经过微生物分解后并再合成的一种褐色或暗褐色的大分子胶体物质。(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85%-90%)

  1、碳水化合物:占有机质总量的15-27%,包括糖类、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甲壳质等。

  4、树脂、蜡质、脂肪、单宁、灰分物质:主要元素组成:C、O、H、N,分别占52%—58%、34%—39%、3.3%—4.8%、3.7%—4.1%,其次是P和S,C/N比在10左右。

  矿质化过程: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二氧化碳、水、氨和矿质养分(磷、硫、钾、钙、镁等简单化合物或离子),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腐殖化过程: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把有机质分解产生的简单有机化合物及中间产物转化成更复杂的、稳定的、特殊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的过程。

  关系: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和腐殖化过程是即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即互相独立,又互相渗透的两个过程。矿质化过程是有机质释放养分的过程,又是为腐殖质合成提供原料的过程,没有矿质化过程就没有腐殖化过程;同时腐殖化过程的产物—腐殖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再经矿质化过程而释放养分以供植物吸收利用。

  土壤腐殖质是芳香族有机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缩合成的一类复杂的高分子有机物,呈酸性,颜色为褐色或暗褐色。在土壤中,通常以腐殖酸盐的形态存在,并与矿物粘粒结合形成复合物。

  碳素营养:碳素循环是地球生态平衡的基础。土壤每年释放的CO2相当于陆地植物的需要量。

  胡敏酸可以加强植物呼吸过程,提高细胞膜的渗透性,促进养分迅速进入植物体。胡敏酸钠盐对植物根系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土壤有机质中还含有维生素B1—B2、吡醇酸和烟碱酸、激素、异生长素(β—吲哚乙酸)、抗生素(链霉素、青霉素)等对植物的生长起促进作用,并能增强植物抗性。

  改良土壤结构,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增加土壤的疏松性,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

  腐殖质是土壤团聚体的主要胶结剂,形成团粒状结构,从而增加土壤的疏松性,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

  土壤腐殖质是亲水胶体,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和亲水基团,能提高土壤的有效持水量。

  土壤腐殖质有着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腐殖质胶体以带负电荷为主,从而可吸附土壤溶液中的交换性阳离子,因此,土壤有机质具有巨大的保肥能力。

  腐殖酸本身是一种弱酸,腐殖酸和其盐类可构成缓冲体系,因此,使土壤具有较强的缓冲性能。

  土壤中的磷一般不以速效态存在,常以迟效态和缓效态存在,因此土壤中磷的有效性低。

  土壤有机质具有与难溶性的磷反应的特性,可增加磷的溶解度,从而提高土壤中磷的有效性和磷肥的利用率。

  (注意:有机质在分解时,也能产生一些不利于植物生长或甚至有害的中间物质,特别是在嫌气条件下,这种情况更易发生。)

  土壤腐殖物质含有多种官能团,这些官能团对重金属离子有较强配位和富集能力。土壤有机质与重金属离子的配位作用对土壤和水体中重金属离子的固定和迁移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重金属离子的存在形态也受腐殖物质氧化还原作用的影响:如胡敏酸将Cr6+还原为Cr3+,然后形成稳定的复合体。可以通过静电吸附和络合(螯合)、还原作用来实现。

  土壤有机质对农药等有机污染物有强烈的亲和力,对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生物活性、残留、生物降解、迁移和蒸发等过程有重要的影响。土壤有机质对农药的固定与腐殖物质官能团的数量、类型和空间排列密切相关,也与农药本身的性质相关。

  (3)有机质对全球碳平衡的影响土壤有机质是全球碳平衡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碳库。土壤有机碳的损失对地球自然环境具有重大影响。

  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不是由单一粒级所组成,而是由大小不同的各级土粒以各种比例关系自然地混为一体。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的质量百分数称为土壤机械组成。

  1、砂质土壤:通透性强;保蓄性弱;养分含量低;气多水少;温度高,土温变化快。

  2、粘质土壤:保水保肥性强;养分含量丰富;土温比较稳定;通气透水性差,易滞水受涝。

  3、壤质土壤:砂粘适中;大小孔隙比例适当,通气透水性好;养分丰富;耕性表现良好。

  土壤孔性:指能够反映土壤孔隙总容积的大小,孔隙的搭配及孔隙在各土层中的分布状况等的综合特性。

  土壤孔隙容积的数量表示土壤孔隙度(%)=(1-土壤密度/土粒密度)×100

  (1)计算土壤孔隙度:根据实测土壤的容重与密度,按下式计算:孔隙度=1-容重/密度

  (2)计算工程土方量:如在土工建设或土地整理工程中,有2000m2面积应挖去0.2m厚的表土其容重为1.3t/m3则应挖去的土方为2000m2′0.2m=400m3,土壤质量为400m3′1.3t/ m3=520t

  (3)估算各种土壤成分储量:根据容重和土壤成分含量,来计算该成分在一定土体中的储量。

  (4)计算土壤储水量及灌水(或排水)定额:用容重值可计算某一土体容积中保存的水量,进而计算需要的灌水(或排水)定额

  (1)非活性孔隙(或称无效孔隙、微孔隙):非活性孔隙指土壤中最细小的孔隙,其直径1.5×105Pa)。由于孔隙过小,土粒表面所吸附的水膜已将其充满,其中水分的保存依靠极强的分子引力,不能移动,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成为无效水,因此,也称无效孔隙。

  (2)毛管孔隙:毛管孔隙较无效孔隙粗,直径范围为0.002 mm-0.02 mm(土壤水吸力1.5×105Pa-1.5×104Pa)之间,这种孔隙具有明显的毛管作用,所以水分能借助毛管引力保存在孔隙中,并靠毛管引力向各个方向移动,且移动速度快,易于被植物吸收利用。

  (3)空气孔隙(通气孔隙):空气孔隙是指孔径大于毛管孔隙的孔隙,即孔径>

  0.02 mm(土壤水吸力

  当土壤受到外力作用(如耕作)时发生形变,显示出的一系列动力学特性,称为土壤的物理机械性。它是多项土壤动力学性质的统称,包括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等。

  土壤粘结性是土粒间通过各种引力而粘结在一起的性质。这种性质使土壤具有抵抗外力破碎的能力,也是耕作时产生阻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土壤粘着性是土壤在一定含水量条件下,土粒粘附在外物(如农具)上的性质。土壤过湿耕作,土粒粘着农具,增加土粒与金属间的摩擦阻力,使耕作困难。

  土壤可塑性是指土壤在一定含水量范围内,可被外力造形,当外力消失或土壤干燥后,仍能保持其塑形不变的性能。

  少耕法和免耕法的优点:保持土壤水分、改善表土的结构状况、防止土壤侵蚀、防止土壤压板、节约燃料和时间

  土壤水的有效性是指土壤中的水能否被植物吸收利用及其难易程度。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水称为无效水,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水称为有效水。

  a.吸湿水(紧束缚水):水分子呈定向紧密排列、密度1.2~2.4g/cm3、无溶解能力、不能以液态水自由移动,也不能被植物吸收。

  b.膜状水(松束缚水):重力不能使膜状水移动,但是膜状水能从膜厚的地方向薄的部位移动。部分膜状水可以利用。

  a.毛管水:这种水可以在土壤中移动,具有溶解养分的能力、作物可以吸收利用。

  b.重力水:当大气降水或灌溉强度超过土壤吸持水分的能力时,土壤的剩余引力基本上已经饱和,多余的水就由于重力的作用通过大孔隙向下流失,这种形态的水称为重力水。

  当重力水一时不能排出,暂时滞留在土壤的大孔隙中,就成为上层滞水,有碍土壤空气的供应,对高等植物根系的吸水有不利的影响。

  c.地下水:土壤或母质中有不透水层存在时,向下渗漏的重力水会在其上的土壤孔隙中聚积起来,形成一定厚度的水分饱和层,其中的水可以流动,称为地下水。

  地下水可以借毛管力上升到一定高度,这就是毛管上升水,供植物生长所需。从空间上来说,地下水对植物无效。 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法 1

  土壤中水分的质量与干土质量的比值,又称为重量含水量,无量纲。(使用最普遍的一种方法) ★土壤质量含水量(%)=(湿土质量—干土质量)/干土质量×100 注:干土,一般是指在105℃条件下烘干的土壤。 2、土壤容积含水量

  土壤中水分容积与土壤容积之比。又称容积湿度、土壤水的容积分数,无量纲。 它表明土壤中水分占据孔隙的程度。

  相对含水量可以衡量各种土壤持水性能,能更好地反映土壤水分的有效性和土壤水气状况,是评价不同土壤供给作物水分的统一尺度。 4、土壤水层厚度

  指一定面积一定土层厚度的土壤中所含土壤水量相当于相同面积下水层的厚度 土壤水层厚度 =土层厚度 × 土壤容积含水量

  土壤水层厚度的表示方法便于将土壤含水量与降雨量、蒸发散失量和作物耗水量等相比较,以便确定灌溉定额。 土壤水分的测定方法:1、烘干法 最经典、最常用的方法 2、中子散射法 3、TDR 法 土壤中存在3种类型的水分运动

  非饱和流 土壤中只有部分孔隙中有水时的水流,主要是毛管水和膜状水的运动。 水汽移动

  2土壤吸收一定热量后,一部分用于它本身升温,一部分传送给其邻近土层。土壤具有将所吸热量传导到邻近土层的性能,称为导热性。导热性大小用导热率(λ)表示。

  导热率是指在单位厚度(1cm )土层,温差为1℃时,每秒钟经单位断面(1cm 2)通过的热量焦耳数。其单位是J/(cm 2?s ?℃)。

  土壤的导热率的大小表示土壤导热速度的高低,热量总是由高处向低处传导。不同物质的导热率不同,一般是固相>

  液相>

  气相,金属>

  非金属。

  矿物质虽然导热率最大,但它是相对稳定而不易变化的。而土壤中的水、气总是处于变动状态。因此,土壤导热率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土壤孔隙的多少和含水量的多少。

  当土壤干燥缺水时,土粒间的土壤孔隙被空气占领,导热率就小;当土壤湿润时,土粒间的孔隙被水分占领,导热率增大。因而湿土比干土导热快。 (组成,数量)

  通气良好的土壤,其空气组成接近于大气,若通气不良,则土壤空气组成与大气有明显的不同。越接近地表的土壤空气与大气组成越相近,土壤深度越大,土壤空气组成与大气差异也越大 1、土壤空气中的CO 2含量高于大气 2、土壤空气中的O 2含量低于大气 3、土壤空气中水汽含量高于大气

  1、对流(质流):是指土壤与大气间由总压力梯度推动的气体整体流动。对流的流向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2、扩散:是指气体分子由浓度大(或分压大)处向浓度小(或分压小)处的运动。

  2、生物热:微生物分解有机质释放的热量,一部分被自身利用大部分,大部分用来调节土温。

  土壤水、气、热是组成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三者是互为矛盾,又互相制约的统一体。

  1、土壤水和空气:土壤水和空气共存于土壤孔隙,它们之间有着相互消长的数量关系。

  土壤含水量达到全容水量时,其大小孔隙往往充满水,造成土壤的通气状况不良。当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时,其大多数大孔隙充满了空气。当土壤含水量进一步降低,有许多毛管孔隙也为空气充满。这时容易造成土壤水的供应不良,形成植物的旱害。

  2、土壤水和土壤温度:湿土温度上升慢,下降也慢,不同土层深度的温度梯度也比较小;

  3、土壤热量对土壤水、气的影响:当土温较高时,土壤的蒸发量也较大,土壤易于失水干燥,易于通气。

  土壤不同层次中的温度梯度还可引起土壤水分的运动,即从热处向冷处的运动;特别是土壤冻结时可导致上层滞水,促使土壤过湿和通气不良。

  胶体是指那些大小在1~100nm(在长、宽和高的三个方向,至少有一个方向在此范围内)带电的固体颗粒。

  】在一定土壤pH值条件下,土壤能吸附的交换性阳离子的总量。通常以每千克土壤所能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Cation Exchange Capacity,CEC)。单位cmol(+)?kg-1

  注:因为阳离子交换量随土壤pH值变化而变化(因可变电荷变化),一般未特别注明时,是以pH为7的条件下测定土壤的交换量。

  阳离子交换量的大小与土壤可能吸附的速效养分(即阳离子)的容量有关,是土壤保肥力的重要指标。

  土壤交换量的大小,基本上代表了土壤的保持养分数量,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保肥力高低;交换量大,也就是保存养分的能力大,反之则弱。所以,土壤交换量可以作为评价土壤保肥力的指标。

  土壤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的概念:土壤胶体表面所吸附的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或不同胶粒上的阳离子相互交换的作用,称为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

  阳离子交换作用对土壤中养分的保持和供应起着重要作用。当土壤溶液中阳离子吸附在胶体上时,表示阳离子养分的暂时保蓄,即保肥过程;当胶体上的阳离子解离至土壤溶液中时,表示养分的释放,即供肥过程。

  决定电位离子层(内层):是固定在胶核表面,并决定其电荷和电位的一层离子。

  补偿离子层(外层):由于内层电荷的静电引力的作用,吸附土壤溶液中相反的离子而形成的非活性补偿离子层和扩散层(发生离子交换)。

  2、土壤胶体的带电性:胶体表面的分子解离或吸附溶液中的离子使胶粒带电。带电性对土壤肥力有重要影响。

  凝聚或分散决定于动电电位的高低:越高,排斥力愈强,溶胶状态。越低,当吸引力大于排斥力时,凝胶状态。

  注:胶体的凝聚作用,有的是可逆的,有的是不可逆的。阳离子这种凝聚作用的可逆和不可逆,与土壤结构的稳定性有关,钙离子和腐殖质胶结的结构具有水稳性,而钠离子胶结的不具水稳性。凝聚作用强,利于胶体互相凝聚形成结构(团粒结构)。

  4、土壤胶体的吸附性和交换能力:由于胶体的巨大表面能,使其对周围分子或离子有很强的吸附力,同样胶

  一、土壤无机胶体:含水氧化铁、含水氧化铝、含水氧化硅、次生铝硅酸盐类(即粘土矿物)

  ①硅氧片、硅氧四面体:硅四面体可以共用氧原子而形成一层,氧原子排列成为中空的六角形,称硅氧片或硅氧层。

  ②铝氧八面体:由六个氧原子(或氢离子)环绕着一个中心铝离子排列而成,氧原子排列成两层,铝原子居于两层中心孔穴内,称水铝片。

  (1) 高岭石(1:1型铝硅酸盐矿物):由一个硅氧片和一个水铝片,通过共用硅氧顶端的氧原子连接起来的片状晶格构造。

  定条件下解离出氢离子,使高岭石带负电。晶片与晶片之间形成氢键而结合牢固,水分子及其他离子难以进入层间,并且形成较大的颗粒。因此其吸湿性、粘结性和可塑性较弱,富含高岭石的土壤保肥性差。

  (2)蒙脱石类(2:1型铝硅酸盐矿物):由两片硅氧片和一片水铝片结合成的一个晶片(层)单元,再相互叠加而成的。

  (3)水云母类(2:1型粘土矿物):结构与蒙脱石相类似,只是同晶替代产生的负电荷主要被钾离子中和,而少量被钙镁离子中和。

  b、层与层之间由钾离子中和,使得各层相互紧密结合。形成的颗粒相对比蒙脱石粗而比高岭石细。其粘结性、可塑、胀缩性居中。

  c、钾离子被固定在硅氧片的六角形网孔中,当晶层破裂时,可将被固定的钾重新释放出来,供植物利用。

  特点:高分子有机化合物,高度亲水性。带负电,并且电荷数量多于黏土矿物,因此阳离子交换量大。保肥性强,但不稳定(因受微生物作用而分解)三、土壤有机无机复合胶体:有机胶体以薄膜状紧密盖覆于粘土矿物表面通过阳离子与-COOH、-OH等官能团形成复合体。

  土壤胶体物质越多(包括矿质胶体、有机胶体和复合胶体),则CEC越大。就矿质胶体而言,CEC随着质地粘重程度增加而增加,所以粘质土CEC较砂质土要大的多。

  不同土壤胶体阳离子交换量相差很大,有机>

  无机,2:1>

  1:1,粘土矿物>

  含水的氧化物

  3、土壤pH值:土壤酸碱度影响胶体表面官能团中H+的解离,因而影响可变电荷的多少。

  ★2、陪补离子(互补离子)的种类:对于某一特定的离子来说,其它与其共存的离子都是陪补离子。与胶体结合强度大的离子,本身有效性低,但对其它陪补离子的有效性有利。反之亦然。

  3、无机胶体的种类:在饱和度相同的前提下,各种离子在无机胶体上的有效性: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

  4、阳离子的非交换性吸收:离子半径大小与晶格孔穴大小的关系:离子大小与孔径相近,离子易进入孔穴中,且稳定性较大,从而降低了有效性。如:孔穴半径为1.4埃,钾离子的半径为1.33埃,铵离子的半径为1.42埃,则有效性较低。

  广义:土壤是一个巨大的缓冲体系,包括对氧化还原、污染物质、养分等。指抗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

  土壤缓冲能力的大小一般用缓冲量来表示,即使土壤溶液改变一个单位pH值时所需要的酸或碱的厘摩尔数。

  它反映土壤溶液中H+浓度和OH-浓度比例,同时也决定土壤胶体上致酸离子(H+或Al3+)或碱性离子(Na+)的数量及土壤中酸性盐和碱性盐类的存在数量。

  土壤酸碱性是土壤重要的化学性质,是划分土壤类型、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

  土壤酸度过强(pH过低),一般采用施石灰提高pH。使用的石灰材料是生石灰(CaO)和熟石灰(Ca(OH)2)。

  用石膏来改良:施用石膏是通过离子代换作用把土壤中有害的钠离子代换出来,结合灌水使之淋洗。在重度碱化的土壤上,除施用石膏外,还可施用其它的化学物质如:硫磺(经土壤中硫细菌的作用氧化生成硫酸)和明矾(硫酸铝钾)、磷石膏、亚硫酸钙、硫酸亚铁、工业废料等,都能降低土壤碱性。

  土壤胶体吸附有H+、K+、Ca2+、Mg2+、Al3+等多种阳离子。由于这些阳离子有交换性能,故胶体上吸附的盐基离子能对加进土壤的H+(酸性物质)起缓冲作用,而胶体上吸附的致酸离子能对加进土壤的OH-(碱性物质)起缓冲作用。

  土壤中的碳酸、硅酸、胡敏酸等离解度很小的弱酸及其盐类,构成缓冲系统,也可缓冲酸和碱的变化。

  土壤中存有两性有机物和无机物,如蛋白质、氨基酸、胡敏酸、无机磷酸等。如氨基酸,它的氨基可以中和酸,羧基可以中和碱,因此对酸碱都具有缓冲能力。

  时,6个水分子中即有一二个解离出H+来中和OH-。这时带有OH-的铝离子很不稳定,与另一个相同的铝

  离子结合,在结合中,两个OH-被两个铝离子所共用,并且代替了两个水分子的地位,结果这两个铝离

  缓冲性和适宜的植物生活环境:使土壤pH值在自然条件下不致于因外界条件改变而剧烈变化,有利于营养无素平衡供应,维持一个适宜的植物生活环境。缓冲性和酸碱度改良:土壤的缓冲性能愈大,改变酸性土(或碱性土)pH所需要的石灰(或硫磺等)数量越多。

  只能在某一特定的酸碱范围内生长,这类植物可以为土壤酸碱度起指示作用,习惯上被称为指示植物。

  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是决定植物生长和土壤生产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土壤肥力的重要因子之一。

  土壤中不是所有的养分形态均能被植物吸收的,这决定于它们的存在形态,能被植物吸收的养分称为有效养分。

  大量元素C、H、O(天然营养元素)N、P、K (植物营养三要素或肥料三要素)Ca、Mg、S(中量元素)

  3、该营养元素直接参与植物代谢作用。如为植物体的必需成分或参与酶促反应等(直接性)

  亚硝态氮(NO2-):对植物生长有害,一般土壤中含量极少,因很快转化为硝态氮,只在极端厌氧条件才会积累。

  B有机态氮:大部分的土壤氮以有机态存在,有机态氮通常占土壤全氮量的95%以上。有机态含氮化合物以蛋白质,氨基酸和其它复杂的有机氮化合物形态存在。

  水溶态磷、吸附态磷、矿物态磷(99%以上)、闭蓄态磷(酸性土壤中被水化氧化铁所包裹的磷化合物)

  B有机态磷:(随土层深度增加,有机磷所占的比例减少而无机磷的比例逐渐增加。土壤中占50%,表土20-80%)

  肌醇磷酸盐(占全有机磷全量的10-50%)、核酸(0.2-2.5%)、磷脂(1-5%)

  3、钾:质地较粗的砂质或石英质土壤含钾量低于质地较细,含钾丰富的矿物风化形成的土壤。

  速效钾:土壤溶液中的钾,在干旱或盐碱地中含钾量可能很高。交换性钾静电作用带负电的土壤胶体可吸附钾离子(占全钾的1-2%)。

  缓效钾:非交换性钾,存在于膨胀性层状硅酸盐矿物层间和颗粒边缘上的一部分钾。

  无效钾:矿物中的钾,矿物钾是被固定在晶格之间的,因而只能在晶格被破坏后,钾才能释放出来。

  矿物态钙:钙长石是土壤中钙最主要的来源。钙也可来自黑云母、磷灰石、黑色硅质土以及石膏(CaSO4.2H2O)。

  矿物态镁:黑云母,白云石,蛇纹石等矿物风化产生镁。次生矿物如绿泥石,伊利石蒙脱石和蛭石等也含镁。

  6、硫:土壤中的硫最初来源于岩石中的金属硫化物。在风化过程中,矿物中的二价硫(S2-)被氧化为硫酸根。

  无机态硫:土壤溶液中的硫酸根、吸附的硫酸根、不可溶的硫酸盐、还原态的无机硫化合物

  7、铁:铁是岩石圈中第四大元素,占地球表层的5%,土壤中大多数铁存在于原生矿物,粘土矿物,氧化物和水化物中。

  8、硼:岩石和矿物中的硼、粘土矿物以及铁铝氧化物吸附的硼、与有机质结合的硼以及硼酸

  9、锌:存在于岩浆岩和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一般比石灰岩或砂岩含锌高。含锌的矿物主要有锌铁尖晶石(ZnFe2O4),菱锌矿(ZnCO3)和硅锌石(Zn2SiO4)等,土壤溶液中一半以上的锌被有机物所吸附。

  10、锰:一般用活性锰、或可移动锰作为对植物有效的锰,水溶态锰、交换态锰和易还原锰的含量统称为活性锰。

  11、铜:土壤中的有机物可与铜形成敖合物,从而可让土壤溶液里铜的浓度超过从含铜矿物溶解度推断得来的浓度值。表层土壤的可溶性铜主要是有机的络合物。铜和有机物的之间的结合是微量元素中最牢固的。

  铜还可能被一些矿物结构包被,如粘土矿物,铁铝或锰的氧化物,这些被包被的铜又可称为闭蓄态铜。

  植物缺乏微量元素时,可出现植株矮小,低产,早衰或死亡等。因而,有时少量微量元素的施用都会明显的影响植物的生长。

  果树“黄叶病”;花卉、蔬菜幼叶脉间失绿黄化或白化;禾本科叶片脉间失绿呈条纹花叶

  Cu:生长瘦弱,新叶失绿发黄,叶尖发白卷曲,叶缘灰黄,叶片出现坏死斑点;

  禾本科顶端发白枯萎,繁殖器官发育受阻,不结实或只有秕粒;果树“郁汁病”或“枝枯病”等。

  Mo:叶片畸形、瘦长,螺旋状扭曲,生长不规则;老叶脉间淡绿发黄,有褐色斑点,变厚焦枯。

  1、化学肥料:化学肥料就是以矿物、空气、水为原料,经化学及机械加工制成的肥料。

  酰胺态氮肥:尿素,是固态氮肥中含氮最高的肥料,适宜作追肥、基肥和种肥,也可作叶面喷施。

  水溶性磷肥(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能溶于水,易被植物吸收利用,易退化成弱酸溶性或难溶性状态

  难溶性磷肥: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弱酸,只溶于强酸,肥效迟缓而稳长,属迟效性磷肥

  (3)钾素化肥的主要种类:大都是水溶性的,施入土壤内可直接被根系吸收利用。常用钾肥:氯化钾、硫酸钾

  (4)复混肥料:是指同时具有氮、磷、钾三种养分或至少有两种养分标明量的肥料。了解可分为化成复肥(复合肥料)、配成复肥(配肥)、混成复肥三种类型。

  2、有机肥料:指来源于植物或动物残体,提供植物养分并兼有改善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质的有机物料

  (1)堆肥:以植物残体为主,加入粪尿和草木灰或石灰等混合堆积,经分解的农家肥。常作基肥施用。

  (2)沤肥:以植物残体为主,加入畜粪尿、绿肥、石灰、河泥、塘泥、生活垃圾等物料混合,在淹水条件下,经嫌气微生物分解而成的农家肥料。施用:沤肥宜作基肥。在沟、塘中挖出后,经过适当日晒或冬冻后再施用。

  (3)厩肥:以家畜粪尿为主与褥草等混合积制的农家肥料。常作基肥,在配施化肥时可减少磷、钾肥比例。

  (5)泥炭与腐殖酸肥料:沼泽地植物残体经长期淹水积累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有机物堆积层

  (6)沼气肥:植物性有机物和动物性有机物在沼气池内经嫌气微生物甲烷细菌等发酵,制取沼气后的残留物,又称沼气发酵肥。可作基肥(沼渣)和追肥(沼液)。

  (7)绿肥:凡用作肥料的绿色植物体称为绿肥。分为直接翻耕和堆沤后施用两种。

  3、微生物肥料:指一种或数种有益微生物活细胞制备而成的肥料.又称“菌肥”。

  (1)起固氮作用的微生物肥料:如根瘤菌(nodule bacteria)肥料、冻干菌剂。

  (3)起分解土壤中难溶性矿物的微生物肥料:如硅酸盐细菌肥料、钾细菌肥料、磷细菌肥料。

  (4)抗病与刺激作用生长的微生物肥料:如“5406”放线菌剂、复合菌肥。

  铵态氮素(NH4+-N):带正电荷,是阳离子,能与土壤胶粒上的阳离子进行交换而被吸附被土壤胶粒吸附后移动性减少,不随水流失进行硝化作用后,转变为硝酸态氮,但不降低肥效

  硝酸态氮素(NO3--N):带负电荷,是阴离子不能进行交换吸收而存在于土壤溶液中在土壤溶液中随土壤水分运动而移动,流动性大,易流失进行反硝化作用后,形成氮气或氧化氮气而丧失肥效

  有机肥与化肥配合适用,化学氮肥能促进有机氮的矿化,提高有机肥的肥效,而有机氮的存在可促进化学氮的生物固定,减少无机氮的损失,均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

  有机肥与无机磷配合也能提高磷的有效性,促进各种磷的化合物的分解,活化土壤中的磷,有机肥减少磷肥在土壤中的固定,(原因是有机肥腐解产物--碳水化合物和纤维素掩蔽了粘土矿物上的吸附位造成的)。

  (1) 养分全面,含量高: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营养元素,能比较均衡地、长时间地同时供给作物所需要的多种养分,并充分发挥营养元素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提高施肥的效果。

  (2) 物理性状好,便于施用:肥料颗粒一般比较坚实、无尘, 粒度大小均匀, 吸湿性小, 便于贮存和施用, 既适合于机械化施肥, 同时也便于人工撒施。

  (3) 副成分少,对土壤无不良影响:复混肥料所含养分几乎全部或大部分是作物所需要的。施用时既可免除某些物质资源的浪费,又可避免某些副成分对土壤性质的不良影响。

  (4)配比多样性,有利于针对性的选择和施用:复混肥料的主要特点是可以根据土壤养分特点和作物的营养特性,按照用户的要求进行二次加工制成。因此,产品的养分比例多样化,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和施用。从而避免某些养分的浪费,提高肥料的增产效果。

  (5)降低成本,节约开支:如生产1吨20-20-0的硝酸磷肥比生产同样成分的硝酸铵和过磷酸钙可降低成本10%左右;1公斤磷酸铵相当于0.9公斤硫酸铵和2.5公斤过磷酸钙中所含的养分,而体积上却缩小了3/4。这样可节省贮存、运输、施用费用。

  (1) 许多作物在各生育阶段对养分的要求有不同的特点,各地区土壤肥沃度以及养分释放的状况也有很大差异,因此养分比例相对固定的二元复合肥料难以同时满足各类土壤和各种作物的要求。

  (2) 各种养分在土壤中移动的规律各不相同,因此复混肥料在养分所处位置和释放速度等方面很难完全符合作物某一时期对养分的特殊需求(难于满足不同养分最佳施肥技术的要求)。

  名词解释8*3 选择12*2 简答6*6 分析2*8 注:本课程的中心是土壤肥力,以土壤肥力(肥力四因子:水、肥、气、热)为主线,惯穿所有内容;目的是保持土壤资源的充分并持续地利用。

  (五大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体,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其本质特性是具有土壤肥力。

  分类: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因素的作用下所发展起来的肥力,是成土作用的产物)

  人为肥力(在耕作熟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的,是劳动的产物)

  ⑴土壤肥沃或者不肥沃是针对植物而言的,应从植物的生态要求出发来认识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

  ⑵如果植物的生态要求和土壤所能提供的生态性质不一致,即使土壤具有丰富的物质和能量,植物也不能利用或利用很少。

  ⑶通俗意义上讲的土壤肥力高低,如果不指明植物,一般只能说明其有机质和养分的高低及适宜的物理性质。

  2、养分转化和循环:无机养分的有机化,有机质的矿质化,营养元素的释放和散失,元素的结合、固定和归还

  3、雨水涵养作用:淡水总资源中的10%来自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循环淡水,土壤水占1.59%,如雨后溪水

  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环境条件变化的缓冲功能,污染物的“过滤器”和“净化器”

  (中国土地资源总量大,但是人均耕地园地与森林林地占有量极少,因此要应用土壤科学,可持续利用土地、发展农林业生产。)

  3、土壤固体成分中绝大部分是矿物质(占总质量的95%),来自于岩石中的矿物

  1、颜色:颜色是认识矿物最基本的要素,根据颜色的不同可以将矿物分为深色矿物和浅色矿物。

  假色:由于矿物内部裂缝、解理面及表面的氧化膜引起的光波的干涉而产生的颜色。

  3、光泽:矿物表面对可见光波的反射特征。注:光泽是指矿物的晶面或解理面来说的!!

  矿物受外力作用后,沿一定方向平行裂开的性能为解理。裂开后形成的光滑面称解理面。

  如果矿物受力后不沿一定的方向裂开,而是不规则破碎,那么破碎后形成的面叫断口。

  6、相对密度(比重):单矿物在空气中的重量与同体积水在4°C时重量之比。比重大小决定于组成矿物的元素的原子量和构造的紧密程度。矿物的比重差别很大(从1到23,一般在2.5-4之间)。

  其他物理性质主要包括:磁性、发光性、放射性、感觉性质(食盐的咸味;滑石的滑感觉)

  岩石的形成环境与所处环境差别越大越容易风化。如岩浆岩、变质岩主要是在高温高压下形成的,在地表极易风化,而沉积岩抗风化能力比岩浆岩等强;花岗岩、片麻岩露头多呈疏松分解状态,而砂岩露头则常常保持良好。

  ①晶体石英:六方柱状晶体,常呈晶簇,晶面为玻璃光泽,硬度为7,常透明。并由于混入各种杂质而常呈紫、黑、玫瑰等色。无色透明的称水晶。

  ②块状石英:是在有限空间中形成的,一般在岩石中都是块体石英。一般是乳白色,硬度与晶体石英一样,脂肪光泽。

  ③非晶体石英(蛋白石):蛋白石是天然的硬化的二氧化硅胶凝体,含5-10%的水分。内部具球粒结构,集合体多呈葡萄状、钟乳状。底色呈黑色、乳白色、浅黄色、桔红色等。半透明至微透明。

  长石类矿物可占地壳的重量的50%。主要是钾、钠或者钙等的铝硅酸盐类矿物。

  晶体短柱状,肉红色、浅黄色、浅黄红色等,完全解理,硬度6.0。正长石在岩石中呈晶粒,长方形的小板状,板面具有玻璃光泽。伴生矿物为石英、云母等。

  常呈板状和柱状晶体。白色或灰白色。玻璃光泽,完全解理,硬度6.0~6.5。在岩石中多呈晶粒,长方形板状,白色或灰白色,玻璃光泽。

  斜长石比正长石容易风化,风化产物主要是粘土矿物,能为土壤提供K、Na、Ca等矿物养分。

  云母的最主要特征是一组极完全解理和珍珠光泽。此外,白云母和黑云母区别之处主要是颜色。由于黑云母含有Fe、Mg,所以变成黑色。

  常见片状、鳞片状、无色透明或浅色(浅黄、浅绿)透明。极完全解理,薄片具有弹性,珍珠光泽,硬度2.0~3.0。

  云母容易沿着表面呈薄片状崩解,但白云母化学分解非常困难。在高温多雨化学分解强烈的热带地方,白云母也往往呈细薄片状混杂在土壤中。黑云母易化学分解,在风化过程中形成的粘土矿物往往是伊利石或混层矿物。

  角闪石呈细长柱状,深绿至黑色,玻璃光泽,两组完全解理,硬度5.0~6.0。

  一般为橄榄绿色、有时为淡褐、淡灰红及灰绿等色,也有无色的,条痕白色或淡黄色。

  玻璃光泽的粒状晶体硬度6.5-7,比重3.3-3.6,极不完全解理,断口贝壳状。

  方解石呈三向完全解理,白色为主,有淡黄色、粉红色等,它的三向解理成菱面体,硬度3。

  由方解石、菱美矿结合而成,呈弯曲的马鞍状、粒状、致密块状等,灰白色,有时带微黄色,玻璃光泽,性质与方解石相似,但较稳定,与冷盐酸反应微弱,只能与热盐酸反应,粉末遇稀盐酸起反应。

  赤铁矿呈半金属光泽,常呈鲕状、豆状等集合体,色赤红,条痕樱红色,无解理。

  晶体呈八面体,普通多呈致密粒状、块状的集合体,铁黑色,条痕黑色,半金属光泽,硬度5.5-6,比重4.9-5.2,无解理,具磁性。

  土壤形成的实质,就是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矛盾和统一。生物小循环是构成地质大循环中地表物质运动过程的一个部分。地质大循环使营养元素不断向下淋失,而生物小循环却从地质大循环中不断地累积生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

  1、母质: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因为母质是建造土体的基本材料,是土壤的骨架,是植物矿质养料元素的最初来源。母质对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均有很大影响)

  化学性质:pH、元素组成、盐基饱和度、次生粘土矿物类型(基性岩形成蒙脱石;酸性岩形成高岭石)

  注意:虽然母质从多方面影响土壤的性质,但以上的性质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差异。

  水热:一方面影响母质风化过程速度及物质的淋溶;另一方面控制了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决定了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

  气候对土壤性质的影响:(1)对土壤矿物的风化及其组成的影响(2)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腐殖质组成的影响

  南方湿热→风化强烈→盐基淋失多→土壤pH? (原生矿物少,且粘土矿物以Ki值较低的高岭石为主)

  生物使母质飞跃变成土壤。生物对土壤性质的影响表现在:颜色、结构、A层厚度、pH(针叶

  地形影响热量的重新分配,不同的坡位和坡度,接受太阳的热量情况不同(阳性土和阴性土)。

  土壤的形成过程随着时间的进展而不断加深。任何一个成图因素对土壤的影响,也都是随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加深

  在其他成土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具有发育年龄不同的土壤,其肥力形状也是不同的。

  土壤绝对年龄:母质从开始形成土壤直到现阶段发育时间的总和。又称真实年龄。

  (1)超基性岩类:当岩浆中SiO2低于40%以下时,岩浆中石英不饱和,因而没有石英结晶形成超基性岩浆岩。

  橄榄岩:由橄榄石和辉石组成,两者含量各占50%左右,暗绿色或黑绿色,易风化,常变为蛇纹岩。

  (2)基性岩类:SiO2为40--52%之间,主要矿物为辉石和基性斜长石,次要矿物有橄榄石、角闪石等。

  玄武岩:基性喷出岩,其结构为隐晶质或斑状结构(斑晶为基性斜长石),呈黑色、黑灰色或暗褐色。

  (3)中性岩类(闪长岩-安山岩类):SiO2为52--65%正好饱和,不含石英。主要矿物为中性斜长石(70%)角闪石(30%),次要矿物为辉石、黑云母等。

  安山岩:中性喷出岩,斑状结构(斑晶为中性斜长石、基质为隐晶质)块状或气孔构造,灰、灰绿等。

  (4)中性岩类(正长岩-粗面岩类):SiO2的含量和闪长岩类差不多,不含石英。主要矿物为正长石,暗色矿物很少,为黑云母、角闪石和辉石等。

  正长岩:中性深成岩、全晶质等粒结构,几乎全部由正长石组成暗色矿物有黑云母、角闪石和辉石,呈肉红色。

  《土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土壤 2.土壤容重 3.土壤退化 4.土壤养分 5.BS 6.同晶替代 7.富铝化作用 8.土壤圈 9.粘化作用 10.土壤肥力 11.CEC 12.土壤质量 13.土壤结构性 14.可变电荷 15.土壤呼吸强度 16.有机质腐质化 17.田间持水量 18.土壤热容量 19.土壤污染 20.有机质矿质化 (二)填空题 1.土壤肥力因素有、、和。 2.人们常说的五大圈层系统分别为、、、、。 3.土壤热量的来源主要有、和三种。 4.影响土壤可塑性的因素主要有、、等。 5.目前我国土壤退化的类型主要有、、、等。 6.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分别是、、、、。 7.交换性阳离子可以分为和,其中,Al3+为,NH4+和Ca2+为。 8.土壤养分元素根据植物的需要量可以划分为和。 (三)简答题 1.制备1mm和0.25mm的土壤样品时,为什么必须让所称取的土壤全部通过1mm和0.25mm 孔径的筛子? 2.为什么说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农业生产的基地?

  3.为什么土壤的水解酸一般大于交换酸? 4.今有一容重为1.2g/cm3的紫色土,田间持水量为30%。若初始含水量为10%,某日降雨30mm,若全部进入土壤(不考虑地表径流和蒸发),可使多深土层含水量达田间持水量?5.影响土壤CEC的因素有哪些? 6.为什么磷肥的利用率一般比较低? 7.土壤空气与作物生长有何关系? 8.为什么说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9.简述土壤空气与近地面大气的主要差异。 10.简述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 11.砂土和粘土肥力水平有何差异? 12.我国南北土壤酸碱性有何差异,原因何在? 13.农业生产中如何提高磷肥利用率? (四)问答题 1.试述我国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规律及其原因,并谈谈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上的重要作用。 2.为什么农业生产中播种、施肥、灌溉都要考虑土壤质地状况? 3.“以水调气,以水调肥,以水调热”是一项重要的农业生产管理措施,为什么? 4.为什么说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具有重要作用。 二、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壤:能产生植物收获的地球陆地表面的疏松层次; 2.土壤容重:指单位体积自然土体(包含孔隙)的干重; 3.土壤退化:指土壤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 4.土壤养分:指主要由土壤供给的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5.BS:盐基饱和度是指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率; 6.同晶替代:层状硅酸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其它大小相近,电性相同的离子取代,而矿物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7.富铝化作用: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矿物发生强烈化学风化,铝、硅、铁和盐基物质发生分离,硅和盐基物质被大量淋失,铝和铁在土壤中发生相对富积; 8.土壤圈:覆盖于陆地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 9.粘化作用:指土壤中粘粒的形成和积累过程。 10.土壤肥力:在植物生长的全过程中,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的能力; 11.CEC: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多少; 12.土壤质量:土壤质量是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土壤剖面:土壤垂直向下的一个切割平面,其深度一般达到基岩或达到地表沉积体为止。包括土壤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发生层和母质层。 粘粒矿物:基本结构由硅氧四面体(硅片)和铝氧八面体(铝片)构成,层状硅酸盐粘粒矿物一般粒径小于5um。同晶置换:矿物形成时,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代替而晶体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土壤有机质:来源于动植物及微生物的残体,主要为土壤腐殖质(90%)。 土壤腐殖质:是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腐殖化系数:土壤中单位有机物质经过一年后所形成的腐殖物质的数量。腐殖化系数=每年残留的碳(kg/hm2)/每年进入土壤的有机碳(kg/hm2) 土壤质地:根据机械组成来划分的土壤类型,是土壤粒级组合比例所表现的土壤粗细程度。 土壤结构体:自然界中土壤固体颗粒很少完全呈单粒存在,多数情况下土粒相互团聚成一定形状和大小且性质不同的团聚体,是土粒的规律性结合体。 土壤胶体:土壤中粒径小于1um的颗粒,它是土壤颗粒中最细小而最活跃的部分。 土壤pH:用土壤溶液是pH表示,是土壤性质的主要变量,对土壤的氧化还原、沉淀溶解、吸附解吸和配位反应起支配作用。 土壤缓冲性:广义上土壤自身多具有的各种调控能力,狭义上称为土壤的对酸碱的缓冲性,即抵御酸碱物质,缓解PH变化的能力,土壤是一个巨大的缓冲体系。 土壤退化:除土壤侵蚀和污染之外的所有其他利用管理不当所造成的土壤性质恶化和生产力下降的现象和过程。主要包括土壤沙化,次生盐渍化和次生潜育化等。 土壤沙化和沙漠化:在沙漠周边地区地区,由于植被破坏,或草地过度放牧,或开退为农田,土壤中水分状况变为缺水,土壤粒子分散缺乏凝聚,被风吹蚀;而在风力过后或减弱的地段,风沙颗粒逐渐堆积于土壤表层的过程。其中土壤沙化包括土壤沙漠化和砂砾化。 水土流失:由于水力以及水力加重力作用而搬运移走土壤物质的过程。 土壤侵蚀:土壤在风,水等外力作用下发生的剥蚀,搬运和沉积的现象。主要有流水侵蚀,重力侵蚀和冻融侵蚀等类型。 土壤盐渍化:易溶性盐分主要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 次生盐渍化:由于不恰当的利用活动,是潜在盐渍化土壤中盐分趋向于表层积聚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土壤潜育化:土壤处于地下水位长期浸润状态下,在1m内土体中某些层段Eh

  200mv,并出现因fe,mn还原而生成的灰色斑纹层,腐泥层,青泥层或泥炭层的土壤形成过程。 次生潜育化:因灌溉不当或排水差而引起的土壤eh低,水土温较低,土烂泥深,还原物质过多,养分转移慢等不良的土壤性能。(因耕作或灌溉等人为原因,土壤从非潜育型转变为高位潜育型的过程,常表现为50cm土体内出现青泥层。) 简述土壤定义和特征。 土壤是历史的自然体。是位于地球露地表面和浅水底部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聚集层,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特征:生产力、生命力、环境净化能力、中心环境要素。 简述土壤在人类生产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 1)土壤是植物生长繁殖和人类生产的基地。作用:植物营养库、转化和循环养分、涵养雨水、支撑生物、稳定和缓解环境变化。2)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3)土壤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保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对水体和溶质流动起重要作用;对有机、无机污染物具有过滤、缓冲、降解、固定和解毒作用;具有贮存并循环生物圈及地表的养分和其他元素的功能。4)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质量的可变性,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简要说明环境土壤学研究的主要方面。 1从环境学的角度研究土壤环境的物质组成、环境结构和土壤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2从系统论和环境化学观点研究土壤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地球表层系统中土壤与其它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迁移和转化过程。3从生态系统观点研究土壤生态系统中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对生物的生态效应和环境效应。4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土壤环境对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的相应和反馈作用。5土壤环境的评价、区域、规划和管理的原则和方法,土壤环境的预测与调控,土壤环境保护的方法、对策与措施研究。 自然成土因素包括哪些方面?

  名词解释 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土壤学:研究土壤的形成分类分布制图和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特性肥力特征以及土壤利用改良和管理的科学。 土壤肥力: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和水、气、热的能力。 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因子即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生发展起来的肥力,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 人为肥力:在耕作施肥灌溉及其它技术措施等人为因素影响下产生的肥力。 潜在肥力:土壤肥力因受环境条件以及土壤管理等技术水平的限制,而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的那部分肥力称为潜在肥力。 有效肥力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技术水平的限制,只有一部分肥力在当季生产上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益,这部分肥力称为有效肥力。土壤生产力 土地生产力:或称土地潜力,土地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达到的生产水平。既反映土地质量的好坏,又表明土地的生产能力。土壤圈:地球表面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及岩石圈相交界并进行物质循环、能量交换的圈层 土壤生态系统:是土壤中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构成的整体。 原生矿物:在内生条件下的造岩作用和成矿作用过程中,同所形成的岩石或矿石同时期形成的矿物,其原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 次生矿物:在岩石或矿石形成之后,其中的矿物遭受化学变化而改造成的新生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 同晶替代:矿物结晶时,有些原子(离子)可被性质相似大小相近的其他原子(离子)替换并保持原来的结构。 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的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合成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土壤腐殖质:不是一种纯化合物,而是代表一类有着特殊化学和生物本性的构造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由此可知,腐殖质是土壤中有机物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土壤有机质存在的主要形态。 土壤矿质化过程:是指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为简单化合物,同时释放矿质养分的过程。 腐殖化系数:是单位重量有机物质形成的腐殖质数量值。 土壤腐殖化过程:是在土壤微生物所分泌的酶作用下,将有机质分解所形成的简单化合物和微生物生命活动产物合成为腐殖质。 土壤有机质的周转 矿化率:每年因矿质化作用而消耗的有机质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 腐殖化作用 激发效应

  第一章绪论 (一)基本概念 1.土壤 2.土壤肥力 3.自然肥力 4.人工肥力 5.潜在肥力 6.经济肥力(有效肥力) 7.农业 8.农业生产 9.再生作用10.农业生态系统11.历史自然体12.大气圈13.生物圈14.岩石圈15.土壤圈16.水圈17.土被18.风化壳19.光合作用20.养分库21.矿质营养学说22.腐殖质学说23.归还学说24.土壤肥力递减肆25.发生学学说26.土地生产力27.土壤生产力28.土壤剖面29.土宜30.土壤基本物质 组成。 (二)填空题 1. 土壤是指固态地球具有能够生长的物质层。 2. 土壤与自然界其他物质实体的本质区别是。 3. 土壤肥力是土壤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必需的、、、、以及的能力。 4. 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 5. 一般土壤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五种物质构成。 6. 土壤物质组成中,矿物质占土壤质量的_____%占土壤容积的_____%,有机质占土壤质量的_____%占土壤容积的_____%。 7. 土壤孔隙总量占土壤容积的_____%,其中水分占_____%,土壤空气占_____%它们二者是同处于_____之中,而随外界条件变化而相互_____。 8. 土壤生产率的大小主要是由_____、_____和_____共同决定的。 9. 土壤固相部分是由_____、_____和_____组成的。 10. 土壤空气成分主要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 11. 地球表面的一个圈层,主要由铝硅酸盐物质构成,称为_____或_____。 12. 地壳表面以上是_____圈,以下是_____圈,其中表面有_____圈_____圈和_____圈。 13. 土壤圈位于_____、_____、_____和_____的_____。 14. 农业土壤是_____、_____和_____综合作用的产物。 15. 大农业包括_____、_____和_____三大部分,主要由_____和_____所组成。 16. 绿色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必需的生活因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 17. 绿色植物的生活因子中由土壤直接提供的因子是_____间接提供的因子是_____、 _____和_____土壤以外提供的因子是_____。 18. 农业生产的实质是绿色植物利用__________把从空中的_____和从土壤吸收的 _____和_____合成转化成_____的过程。 19. 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的三个环节是_____、_____和_____。 20.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是由_____、_____和_____三个环节组 成的,又称为_____的三个库。 21. 土壤在生态系统中是重要的_____它是_____和_____的分界面,是_____ 和_____进行_____和_____交换和转换的_____。 22. 人类已开垦利用土壤资源,种植作物几千年,但土壤肥力并未衰竭,这是因为_____的结果。 23. 由于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壤资源的盲目性,造成环境恶化,土壤资源遭到破坏,其造成的后果是①_____②_____③_____④_____⑤_____。 24. 19世纪中叶(1840年)德国化学家(Liebig)创立了_____学说,指出只有不断地向土壤_____和

  或变质岩火山灰或各种风化产物通次生矿物:原生矿物、过化学或生物作用转变 主要成土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风化作用: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发生机械破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物理风化(大多属于热力学风化) 风化作用化学风化(溶解、水化、水解、氧化) 生物风化(根系机械破碎、生物化学作用) 2 裸露的岩石经风化作用而形成的疏松土壤 母质:粗细不同的矿物颗粒的地表堆积的、体,是形成土壤的母体。 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土壤有

  机质: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土壤有机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质由生命体和非生命体两大部分有机物质组成。 来源: 含量多少与气候、植被、地形、土壤类型、耕作措施等密切 3 相关 组成: 二、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矿质化过程:土壤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及其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4

  并释放出 其中的矿质养分的过程。 腐殖化过程: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的聚合转变为组成 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的 有机化合物。 影响转化过程的因素 1.有机残体的特性(物理状态[紧实状态];化学组成; C/N[微生物分解需有机质到C/N 为 25:1]) 2.土壤水分和通气状况 3.土壤特性(温度、PH、质地) 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 提供作物需要的各种养分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和缓冲性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 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促进植物的生理活性减少农药和重金属的污染 5 土壤有机质的调节措施

  土壤学试题与答案 一按章节复习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 1.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创立了(矿质营养)学说和归还学说,为植物营养和施肥 奠定了理论基础。 2.土壤形成的五大自然因素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 3.发育完全的自然土壤剖面至少有(表土层)、(淀积层)和母质层三个层次。 4.土壤圈处于(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的中心部位,是它们 相互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换的枢纽。 5.土壤四大肥力因素是指(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 6.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按有效性可分为(有效 肥力)、(潜在肥力) 二、判断题 1.(√)没有生物,土壤就不能形成。 2.(×)土壤三相物质组成,以固相的矿物质最重要。 3.(×)土壤在地球表面是连续分布的。 4.(×)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中,以养分含量多少最重要。 5.(×)一般说来,砂性土壤的肥力比粘性土壤要高,所以农民比较喜欢砂性 土壤。 6.(√)在已开垦的土壤上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紧密结合在一起,分不出哪是 自然肥力,哪是人工能力。 三、名词解释 1. 土壤:是具有肥力特性因而能生产植物收获物的地球陆地疏松表层。 2. 土壤肥力:土壤能适时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固着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3. 土壤剖面:在野外观察和研究土壤时,从地面垂直向下直到母质挖一断面。 四、简答题 1. 土壤在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有那些重要作用? (1)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 (2)土壤耕作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3)土壤是农业生产中各项技术措施的基础。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的相对比例或质量分数,亦称土壤机械组成。 2、菌根:土壤中某些真菌与植物根的共生体。凡能引起植物形成菌根的线、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指每千克土壤或胶体吸附或代换周围溶液中阳离子的厘摩尔数,单位为cmol/1000g土。 4、土壤缓冲性能:指酸性或碱性物质加入土壤后,土壤具有缓和其酸碱反应变化的性能。 5、土壤肥力:指土壤为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提供并协调营养物质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简述土壤圈的功能。 答:(1)对大气圈:频繁的水、热、气地交换和平衡,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方面。 (2)对生物圈:支撑和调节生物过程,提供植物生长的养分、水分与适宜的物理条件,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与演替。 (3)对水圈:降水在陆地的重新分配、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和水分平衡、分异、转化及水圈的化学组成。 (4)对岩石圈: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以减少其受各种外营力破坏,与岩石圈进行物质交换与地质循环。(依内容酌情给分) 2、简述土壤的物质组成。 答: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土壤是一个由固相、液相和气相组成的多孔多相分散体系。(依内容酌情给分)3、简述菌根的作用。 答:①通过无数细长菌丝和菌索吸收土壤中的营养和水分,扩大根系的吸收面积,提高吸收能力。 ②菌根分泌的多种酶,能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和矿物质,并把它们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养分。 ③菌根还能产生多种植物激素和生长调节物质,调控植物生理活动,促进植物健康的生长,提高植物的抗病性和生存能力。 ④菌根的形成,提高了土壤活性和肥力,改良了土壤。(依内容酌情给分) 4、简述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特点。 答:1)绝大多数微生物分布在土壤矿物质和有机质颗粒的表面,附着或缠绕在土壤颗粒上,形成无机-有机-生物复合体或无机-有机-生物团聚体。 2)根系周围的土壤(根际土壤)比根外土壤更有利于微生物的旺盛生长。 3)表层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一般要比底层高。 4)土壤微生物在分布上也有地域特点,在不同气候、植被、土壤类型下,微生物的类群、数量都有很大不同。 5)土壤微生物的类群和数量,随土壤熟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多。 6)土壤是个不均质体,能同时为要求不同的多种微生物类群提供生存条件。因此,土壤中同时存在着各种类群的微生物。(依内容酌情给分) 5、简述影响土壤氧化还原体系的因素。 答:1)土壤结构(土壤通气性);2)微生物活动:好氧活动;3)易分解有机质的含量:好氧分解;4)植物根系的代谢作用:分泌物;5)土壤的pH:影响土壤Eh (每个因素1分) 6、何为盐基饱和度?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1.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及作用:(1).基本生产资料(2)土壤是可持续发展农业发展的基础和依据(3)土壤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自然资源(4)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做成部分 2.土壤肥力:是土壤具有的能同时和持续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肥、气、热等生活因素的能力。 3.土壤生产力与土壤肥力二者区别:土壤生产力是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及人为因素共同决定的。肥力只是生产力的基础。 4.母质与土壤的区别: 母质:岩石及矿物经过一系列风化作用形成的风化物质就是土壤的基础,称为母质 土壤:地球表层系统陆地表面在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要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能生长植物、处于不断变化中的疏松层 与土壤相比母质:(1.)缺少植物微生物所需的N素(2.)养分分散(3.)无保蓄养分的能力,只是形成土壤的原料。 与岩石相比母质:(1)颗粒小,单位体积或单位重量的表面积(即比表面积)增大,(2)颗粒间多孔隙,疏松有一定透水性、通气性及吸附性能。 5.同晶代换: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代替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土壤胶体带电的原因) .6.1:1型矿物组:由一层硅氧片和一层铝氧片重叠组成。(高岭石组:包括高岭石,埃洛石,珍珠陶土,迪恺石等,以高岭土为最典型。)

  7.2:1型矿物组:由两片硅氧片夹一片铝氧片而成。(蒙脱石组:包括蒙脱石,拜来石,绿脱石,皂石等,以蒙脱石为代表。) 8.土壤粒级划分标准常见的有:卡庆斯基制、国际制(物理性砂粒

  0.01mm。)、美国制和中国制。 9.土壤质地:为区分由于土壤机械组成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差别,按照土壤中不同粒级土粒的相对比例归并土壤组合. 10.土壤有机质矿质化过程:指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成简单的无机化合物(c o2和h 2o),并释放出矿质养分和热量的过程。 11.土壤有机质腐殖化过程:是指土壤中复制制的形成过程。分为两个步骤。(1)微生物将有机残体转化为合成腐殖质的原材料。(2)在微生物分泌的多酚氧化酶作用下,将多酚氧化成醌,醌与氨基酸或肽缩合形成腐殖质。 12.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的因素: (1)有机残体的碳氮比(当有机残体的碳氮比在25:1左右时,微生物活动最旺盛,分解速度最快)。(2)土壤水、气状况(当土壤湿度适当,通气良好时,好气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分解速度快,分解较完全,矿化率高,中间产物积累少,所释放的矿质养分多呈氧化状态,有利于植物的吸收利用,但不利于腐殖质的积累与保存)。(3)土壤温度(土壤微生物活动最是温度在25~30℃)。(4)土壤酸碱度13.腐殖质系数:通常把每克有机质(干重)施入土壤后,所能分解转换成腐殖质的克数(干重)称为腐殖质系数。 14.容积含水量指单位土壤总容积中水分所占的容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