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利澳注册_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首页「利澳注册_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全站搜索
栏目导航
新闻详情
新闻资讯 开伟环境集团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4-07-15 15:08    文字:【】【】【
摘要:新闻资讯 开伟环境集团!近年来土壤问题频繁发生。国家大力提倡增加有机肥料的使用,但许多农民对使用有机肥料的好处并不十分清楚。一些农民对有机肥料的概念存在误解。今天我

  新闻资讯 开伟环境集团!近年来土壤问题频繁发生。国家大力提倡增加有机肥料的使用,但许多农民对使用有机肥料的好处并不十分清楚。一些农民对有机肥料的概念存在误解。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土壤肥力和土壤利用效率是提高作物产量的两个关键因素。总之,“健康”的土壤是农作物高产的必要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农业经济形势的变化,化肥和农药的大量投资确实为粮食增产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土壤质量也在恶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特点:

  其次,土壤有机质的总体含量较低。由于化肥使用方便简单,产量明显增加,我们慢慢放弃了农家肥,导致农田有机肥投入显著减少,土壤有机质持续过度缺乏。这个问题被忽略了。

  第三,酸碱非常严重。资料表明,我国60%的土壤是酸碱性土壤。换句话说,土壤pH值严重不平衡。

  土壤pH值指的就是土壤的酸碱度,酸碱度的范围为0到14。根据pH值从小到大,它是酸性、中性和碱性的。当pH值为7时,表明土壤为中性反应,小于7为酸性,大于7为碱性。如果土壤太酸或太碱,作物就不能健康生长。所以土壤pH非常重要。

  从上图可以看出,大多数养分在土壤为中性时吸收最好,土壤酸碱度对肥料的输入效率有影响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作物在土壤为中性时最有可能生长。相反,土壤酸碱度会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

  总之,提高农田土壤肥力,补充土壤有机质,调整土壤酸碱结构是种植者的当务之急。这些土壤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对有机肥料投入的重视。

  好处1、有机肥含有多种营养元素,是一种完整的肥料:增加施用有机肥有利于平衡土壤养分比例,有利于作物吸收利用土壤养分,消除土壤养分失衡。此外,有机肥在分解过程中还可产生多种酚类、维生素、酶、生长素等物质,可促进作物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

  好处2、有机肥料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是各种土壤微生物繁殖的食物。在有机质充足的情况下,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能够生存和繁殖。同时,有益微生物在作物根系形成优势菌群,保护作物根系不受有害细菌入侵,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作物根系病害的发生。此外,有机质含量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含水量越多,土壤的物理性质越好,土壤越肥沃,保持土壤、水和肥料的能力越强,通气性能越好,这更有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

  好处3、单一使用化肥会加剧土壤酸化和盐渍化,破坏土壤团聚体结构,导致土壤硬化。如果与有机肥料混合,可以提高土壤的缓冲能力,有效调节pH值,并保持土壤酸度不增加。

  好处4、化肥养分含量高,肥效快,但持续时间短,养分单一。相反,有机肥与化肥配合使用,可以相互借鉴,满足作物各生育期的养分需求。此外,在向土壤施用化肥后,一些养分被土壤吸收或固定,从而降低了养分的有效性。与有机肥混施后,可减少化肥与土壤的接触面,降低化肥被土壤固定的概率,提高养分的有效性。

  值得强调的是,我们不应该把化肥和有机肥作比较。这是一个完全错误的概念。原因如下:

  对于土壤:化肥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对土壤有一定的破坏作用。我相信大家都有共识。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改善土壤性能,提高化肥的利用率。

  对于农作物来说:化肥的营养功能是巨大的。没有化肥,就不会有高产。有机肥对作物的直接养分供应确实不如化肥。

  但在化肥承担作物主要养分来源的前提下,增加有机肥的使用主要是为了调节土壤功能,为农作物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更大程度地提高肥料的养分吸收率。这是非常重要的。

  据专家研究,生理调节功能主要由生物酶、中间代谢产物、内源激素、抗性物质、细胞膜成分、代谢吸收促进剂等承担,这些成分只是有机肥料中含量最丰富的。

  总之,化肥提供食物,而有机肥料调节和维持土壤胃的功能,确保其更好、更有效地消化食物。二者之间没有可比性。

  记住:化肥只提供营养(不管你消化与否,它只是饲料),而有机肥料负责土壤作物的消化系统。如果这个系统有问题,多用化肥是没有用的。因此,我们应该区分化肥和有机肥的不同功能,绝不能忽视有机肥。

  新版有机肥料NY/T525-2021行业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机肥料生产原料应遵循“安全、卫生、稳定、有效”的基本原则,原料按目录分类管理,分为适用类、评估类和禁用类。

  优先选用附录 A 中的适用类原料;禁止选用粉煤灰、钢渣、污泥、生活垃圾(经分类陈化后的厨余废弃物除外)、含有外来入侵物种物料和法律法规禁止的物料等存在安全隐患的禁用类原料;其余为评估类原料。如选择附录 B 中的评估类原料,须进行安全评估并通过安全性评价后才能用于有机肥料生产。

  适用类原料分为4大类:种植业废弃物、养殖业废弃物、加工类废弃物、天然原料。

  种植业废弃物:谷、麦及薯类秸秆;豆类作物秸秆;油料作物秸秆;园艺及其他作物秸秆、林草废弃物。

  加工类废弃物:麸皮、稻壳、菜籽饼、大豆饼、花生饼、芝麻饼、油葵饼、棉籽饼、茶籽饼等种植业加工过程中的副产物。

  禁止选用粉煤灰、钢渣、污泥、生活垃圾(经分类陈化后的厨余废弃物除外)、含有外来入侵物种物料和法律法规禁止的物料等存在安全隐患的禁用类原料。

  评估类原料是指需要通过安全评估才能用于生产有机肥。使用评估类原料生产有机肥,需符合相关安全性评价指标,提供相关合格的佐证材料。需要评估的原料如下:

  1.植物源性中药渣,需要检测重金属、抗生素及所用有机浸提剂含量等指标,需要佐证材料有机浸提剂说明及相关检测报告;

  2.厨余废弃物(经分类和陈化),需要检测盐分、油脂蛋白质代谢物(氨类)、黄曲霉素、种子发芽指数等指标,需要佐证材料有处理工艺说明及检测报告,处理工艺主要为脱盐、脱油、固液分离等;

  3.骨胶提取后的剩余骨粉,需要检测化学萃取剂品种及含量等指标,需要佐证材料有化学萃取剂说明及检测报告;

  4.蚯蚓粪,需要检测重金属含量等,需要佐证材料有养殖原料说明及检测报告;

  5.食品及及饮料加工有机废弃物(酒糟、酱油糟、醋糟、味精渣、酱糟、酵母渣、薯渣、玉米渣、糖渣、果渣、食用菌渣等)需要检测盐分、重金属含量指标,需要提供佐证材料有生产工艺说明及检测报告,生产工艺主要包括化学添加剂的种类及含量说明;

  7.水产养殖废弃物(鱼杂类、蛏子、鱼类、贝杂类、海藻类、海松、海带、蛤蜊皮、海草、海绵、蕴草、苔条等)都需要检测盐分、重金属含量指标,提供佐证材料就是相关检测报告及生产工艺说明。

  8.沼渣/液(限种植业、养殖业、食品及饮料加工业)都需要检测盐分、重金属含量指标,提供佐证材料就是相关检测报告及生产工艺说明。

  纳米分子堆肥膜是采用具有防水、透气、保温功能的e-PTFE纳米功能膜作为核心材料,纳米分子膜智能堆肥系统当于一个密闭的发酵工厂,通过高温发酵联动技术,使高压气体交换供氧、多因素智能联动,有效控制微生物活性、控制堆体内氨气挥发,阻隔畜禽粪污臭味扩散,降低物料含水率,缩短堆肥周期。

  广泛应用于:鸡粪、牛粪、羊粪、猪粪、树枝、秸秆、中药渣、城市污泥、尾菜、厨余垃圾、蘑菇菌菇渣、木薯渣、蔗糖厂蔗糖泥、牛床垫料发酵、蚯蚓生物饲料等有机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

  1、种养结合模式。畜禽规模化养殖场按照养殖规模配置纳米膜智能堆肥设备,生产出可直接还田的有机肥料或有机肥原材料,供给种植基地和有机肥厂进行消纳,减少本地区化肥使用。

  2、粪渣垫料回用模式。针对规模奶牛场,通过纳米膜智能堆肥设备对牛粪进行高温快速发酵和杀菌处理后就地转化成牛床垫料,节约垫料消耗成本。

  3、分散处理模式。引导中小养殖户,采取分散收集预处理后,再集中处理的方式,因地制宜地配置纳米膜智能堆肥设备,实现收集转运、集中储存、转化利用。

  相较于现行的几种处理方式,纳米分子膜智能堆肥机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环保无臭的典型特点。它有几点突出优势:

  投资少:纳米膜智能堆肥设备不需要建设厂房、搭棚,可兼容当前主流的槽式和条垛式堆肥已有基建,新建场地也只需要进行场地硬化,不需重新进行大量基础建设。设备使用寿命长达8-10年,后续维护成本少;

  环保无臭:纳米膜是高分子选择性透气膜,具有防水、透湿、杀菌、除臭等功能,对周边环境影响小,无臭味溢出,无需搭载臭气收集及处理设备;

  适应范围广:对处理规模限制较少,50至400吨/批均可有效处理,适用于-30℃以上气温地区的不同规模养殖场或集中处理中心;

  运行成本低:发酵1吨有机肥1天仅需2度电,1吨总成本不足20元,全年可产出1500吨;

  省时省力:模块式设计,灵活可移动,1周左右即可安装完成,只需建堆时翻抛一次,无需频繁翻堆;

  省人工:操作简单,通过传感器连接物联网设备远程智能控制,手机或电脑上即可24小时监控;

  堆肥效率高:粪污15-20天发酵成有机肥料,7-10天把奶牛粪转化为牛床垫料。

  土壤是蔬菜优质高产最重要的一个物质基础,一旦土壤结构、土壤耕作层遭到破坏,土壤恶化了,种植蔬菜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仅蔬菜难以获得高产,还会降低棚室的使用寿命。

  所以,农民朋友,醒醒吧,别以为大量施用化肥就能增产,没有什么“卵”用!想办法把土壤问题解决了才行!

  土壤的一个物理结构叫做“土壤团粒结构”,即土壤是由一个小团一个小团构成的,形象来说就像蚯蚓粪一样。好的土壤团粒结构既通气,又保水保肥,而且还有抗旱的作用。但是土壤团粒结构特别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包括人为的破坏。比如,浇水次数过勤、浇水过多,或者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喷洒某些化学杀菌剂,尤其是除草剂,都会破坏土壤团粒结构。如果团粒结构受到破坏,构成它的小分子团就不存在了,土就成了面儿状的,堆积到一块,就容易造成土壤的板结。很多农民以为土壤板结就是单纯的土壤变硬了,实际上是因为土壤物理结构遭到了破坏,才造成了板结。

  正常中性的土壤pH值大概在7左右,不同地区土壤pH值不同,以河北土壤为例,应该是中性偏碱,pH值7-7.5左右。而我们现在使用的化肥大部分都是酸性的,尤其是一些小厂家生产的化肥质量不过关,酸性程度更严重。本来化肥就是一个强酸弱碱盐,长期大量使用,就会造成土壤酸化,ph值降低。有些地区的土壤pH值,甚至下降到4左右,这说明土壤已经酸化的特别厉害。

  彩色及灰色横条越宽表示该养分的吸收效率越高,越细表示吸收效率越低,数字表示土壤酸碱度(pH值)。

  ①影响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吸收。因为在不同的土壤pH值下,微量元素的吸收利用率是完全不一样的。

  (2)土壤盐渍化。化肥本身就是一个无机盐,由盐离子构成,比如硫酸钾会分解成K+和SO42-,K+,K+能够被作物吸收,但是SO42-就残留到土壤中了,氯化钾也是同样的道理。过多的离子残存到土壤之后,导致土壤含盐量过高。

  ①根系不能正常吸水,影响蔬菜植株生长,严重的时候可以说蔬菜就像种在盐水里一样,出现淹根、死棵。

  ①初期的土壤,比如种菜一年左右,会出现绿油油的一层绿苔,也就是“青霜”,发青是土壤盐渍化最初的表现。

  ②土壤盐渍化中度表现在:地面湿度大的时候会看到一块块红色的胶状物,等到土壤干了之后,就会出现一片片类似红砖面儿一样的东西,即“红霜”,这个时候就会造成叶片萎蔫等负面影响,影响产量。

  ③土壤盐渍化更严重的表现是:地面在干燥的情况下会出现薄薄的一层“白霜”,此时盐渍化已特别严重,棚室内蔬菜根系会特别少,后期植株连片萎蔫、生长受阻,出现严重早衰,根系的水分倒流,根系皮层会发红,茎出现萎蔫、腐烂。

  土壤中富含微生物,各种微生物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影响。新建棚室的土壤生物性状是比较好的,有害菌群和有益菌群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当我们不断种植,不断加入化学肥料,土壤中微生物菌群开始慢慢失调,即有害菌的数量越积累越多,有益菌的数量越来越少。随着种植年数的增加,根部病害会发生会特别厉害,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到最后即使再怎么施肥,产量也上不去。菜农往往只注重施用化肥,而没有关注到土壤生物性状的一个活化,土壤生物性状的恶化是导致作物减产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很多菜农单纯地以为所谓土壤“板结”就是土壤变硬了,根系扎不下去了。实际上再硬的土壤,蔬菜的根系都能扎下去,而且扎得比较深。蔬菜根系在土壤当中需要呼吸、需要氧气,土壤板结会影响通透性,如果再加上浇大水,水会把土壤当中的氧气压出来,根系得不到呼吸,就会出现沤根,根系也开始坏死。蔬菜到生长中期的时候,根系坏死的速度会超过根系生长的速度,根系会出现早衰,也就是根系越来越浅,尤其是老棚室。番茄、黄瓜的根系只能往下扎10公分左右,更多的是变成侧根,顺着地膜往两边生长。如果把根系挖出来,看着也挺长,实际上以侧根为主。根系过浅就会影响了作物吸收水肥的能力。当我们进行随水施肥的时候,不管是沟灌还是大水漫灌,如果地上部浇15公分的水,正常的壤土,水分能够渗透到50公分左右。就是说一次浇水施肥,距离土壤50公分之内,既有水又有肥。但是作物能吸收的却只有表面10公分左右,它把表层10公分左右的水肥吸收完以后,就又表现缺水缺肥的症状。土壤物理性状、化学性状、生物性状及土壤板结相互影响,当土壤板结时再用肥料,土壤盐渍化、酸化就更严重,生物性状也随之恶化了。考虑土壤改良的时候,要进行综合改良。如何进行土壤改良?

  (1)土壤调理剂土壤调理剂的作用就是把碎的土壤颗粒粘成一个个的小团粒,即恢复土壤团粒结构。具体应用起来比较方便,菜农在翻地之前或者翻地之后,直接撒在地面上,然后再浇水,土壤调理剂在水的作用下会变得特别粘,一个个的小团粒会形成土壤胶体,这种胶体就形成了土壤团粒结构,保证土壤透气、保肥,根系也更容易往下扎。(2)秸秆尤其是针对7-10年的棚室,秸秆的效果非常好,比单独使用有机肥效果更好。现在很多菜农还在使用未腐熟的粪肥作为有机肥,危害比较大。不管是鸡粪、牛粪,使用时可以通过加入秸秆腐熟发酵。以鸡粪为例,里面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及氮磷钾,一层鸡粪加一层秸秆,剁在一起腐熟发酵,既能把鸡粪里的盐分降下来,还能把更多的有机质腐熟出来,同时高温发酵可以消灭一大部分病原杂菌。土壤盐渍化严重的地块,可以大量使用秸秆,秸秆腐熟的过程能吸收一部分盐分,降低土壤的盐渍化。

  (1)不建议使用水泥、生石灰来调节土壤的pH值有些菜农选择水泥、生石灰作为调理剂改良土壤化学性状。如果土壤严重酸化,使用水泥、生石灰后,当时pH值肯定会升高,表面上土壤酸化已经得到解决。这种做法的弊端是无法解决盐渍化,同时严重破坏土壤结构,形成沉淀,导致土壤恶化加重。

  (2)减少化肥用量,可以使用一些碱性化肥,例如氢氧化镁,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土壤pH值,同时不会形成沉淀。

  (3)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土壤化学性状和化肥利用率密切相关。目前很多老棚室复合肥利用率极低,某些老棚室单独使用复合肥的线%都达不到,也就是说施用100斤复合肥用到地,能够被作物吸收的只有15斤左右,其余85斤都白白浪费掉,这部分被浪费的肥料反而会加重土壤盐渍化或酸化。建议在蔬菜种植过程中,复合肥只作为底肥使用,追肥尽可能选则水溶肥。决定水溶肥质量的因素有:①原料②生产工艺③增效物质。原料的好坏非常关键,而增效物质是决定利用率的核心物质。针对河北地区的菜田来说,尤其是一些老棚室,土壤里都不会缺肥料,氮磷钾只多不少,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把土壤中残存的氮磷钾,或者说被土壤固定的氮磷钾,一点儿一点儿地活化出来,让作物吸收利用,而不是说过多追施化学肥料。追肥原则:追肥不在多、吸收是关键。追的再多,土壤吸收不了也没用,追的量合适,保证肥料的吸收利用率提高到80%,对土壤的破坏会越来越少,土壤本身也有一个缓冲的能力,这样的土壤就会越种越好。

  改良土壤生物性状,一定要从根本上入手,最好的办法就是以菌治菌。要想提高作物产量,需要向土壤内添加生物菌剂(生物菌肥)。国内应用最成熟的就是芽孢杆菌。芽孢杆菌属于细菌,种类比较多,它针对缓解土壤重茬是一个特别好的菌群,能够减轻土传病害的发生,这是一个治本的方法。

  国外应用的生物菌剂主要是真菌,例如菌根菌、木霉菌里面的深绿木霉等。真菌的生物菌剂相对细菌来说,生产的工艺更复杂,提纯难度更高。国外的厂家还会有一些土壤菌群调理剂,利用生物刺激素的原理,冲施到地里之后,能够刺激土壤,形成适合本土壤的菌群,增加有益菌含量,缓解作物减产和土传病害。根部病害发生严重的一些地区,单靠以菌治菌见效慢。生物防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菌积累到一定量之后,才能达到一个菌群的平衡,如果前期用菌量比较少的情况下,可以添加一些化学药剂进行辅助治疗。例如在水肥药一体化过程中添加阿米西达。阿米西达在土壤中活性较高,能够把土壤中残存的病原杂菌杀死一大部分,此时再补充生物菌剂,菌群就可以尽快达到一个平衡。目前国内菌肥市场参差不齐,菜农们在选择时,不管大厂家还是小厂家,不管含菌量高低,都要提前做好试验示范。生物菌剂作为一个活的东西,受外界制约较大。即使是同一种菌肥,土壤质地、环境条件不一样,应用效果可能有很大差别。有可能某种菌肥特别好,含菌量特别高,但是用到你的土壤中,无法繁殖,也就失去了效果。选择的生物菌剂是否适合我们的土壤,是关键中的关键。土壤修复改良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局限于一点,要从土壤物理、化学、生物性状三方面入手,明确使用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土壤改良。同时注意可持续性,不能片面的追求速效性,需要通过整体改良、逐渐积累,使土壤达到最佳状态,实现蔬菜高产优质,菜农丰产丰收的目的。

  微生物肥料是不同于化肥、有机肥的一种新型肥料。它是一类以微生物生命活动及其产物导致农作物得到特定肥料效应的微生物活体制品。也就是说,含有已知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是微生物肥料产品的本质特征。产品中的这些功能微生物含量是它不同于其他肥料的核心技术参数和关键指标。反之,如果产品中不含有已知的特定功能微生物,就不能称之为微生物肥料。微生物肥料所起的效果与常规肥料不完全形同。微生物肥料施用后表现出的特定肥料效应比一般肥料更广泛。微生物肥料具有功效由产品中所含的微生物种类来决定。由于微生物种类很多,可依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功能的微生物菌种,生产出不同功能特点的微生物肥料产品。有的微生物产品使用后可增加作物养分的供应量,有的产品能促进作物生长,有的产品可修复和净化土壤,有的产品能促进秸秆等有机物料的分解腐熟,有的产品可以提高作物的品质,有的产品可提高植物抗病、抗旱等抗逆能力。也就是说,某一具体的产品以其中的1~2个功能为主,同时具备以上所有功能的产品几乎不可能。因此,我们应该按照目标需求,选用不同功能的微生物肥料产品,才能发挥出产品的功效与特点。基于以上对微生物肥料的认识,在农业行业标准《微生物肥料术语》(NY/T 1113-2006)中,将微生物肥料定义为含有特定微生物活体的制品,应用于农业生产,通过其中所含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增加植物养分的供应量或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及农业生态环境。这一定义明确了微生物肥料的本质特征和功效范围。

  目前我国的微生物肥料产品分为:农用微生物菌剂、生物有机肥和复合微生物肥料三大类,其对应标准分别为《农用微生物菌剂》(GB 20287-2006)、《生物有机肥》(NY 884-2012)和《复合微生物肥料》(NY/T 798-2015)。其中,农业微生物菌剂(简称菌剂、接种剂),又通称功能菌剂,按内涵的微生物种类或功能特性细分为根瘤菌菌剂、固氮菌菌剂、解磷微生物菌剂、硅酸盐微生物菌剂、光合细菌菌剂、有机物料腐熟剂、微生物浓缩制剂、促生菌剂、菌根菌剂、生物修复菌剂(土壤修复菌剂)等种类。在产品的剂型上分为固体(含粉剂剂型、颗粒剂型)和液体剂型。截止2019年2月共批准颁发微生物肥料产品登记证6053个,菌剂、生物有机肥、复合微生物肥料产品的比例分别约占50%、30%、20%;年产量以生物有机肥最高(约占45%)。

  微生物肥料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主要功能是向植物提供营养。首先是提供有效氮、磷、钾等主体营养。同时也使土壤中的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作为植物营养的有效性大为提高。微生物在降解土壤有机物时,产生的许多小分子含碳有机物,有的可供植物直接吸收,有的形成了植物激素,有的形成抗性物质,对提高作物品质、抗性、产量都有好处。除了肥料的主体功能外,微生物肥料还可保持土壤中的水分,防止土壤已有肥料的流失。微生物肥料中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可以散发出一定量的生物热,可以增加地温,由于微生物的活动,可使土壤空松,增加土壤孔隙度,防止土壤板结。微生物肥料还有一定的环保功能,它可减少农业废弃物,如畜禽粪便、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将它们转化为有用的农业资源;它可降解农药残留,可以消除上一茬过量除草剂的残留,减少不同种植品种间的影响。还有一些微生物菌剂,可以吸附土壤中的部分重金属,减少可食作物中的重金属残留。长期使用微生物肥料,可以减轻病虫害,减少农药施用量,逐步提高无残留农作物在农产品中的比例,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消费者健康水平。长期使用微生物肥料,还可提高土壤腐殖质,使得土壤越用越好,防止土壤退化,实现养地的功能。在《微生物肥料生产菌株质量评价通用技术要求》(NY/T 1847-2010)行业标准中,将微生物肥料作用机理通过菌株质量评价方式归纳为6个方面,其具体功能表述为:提供或活化养分功能、产生促进作物生长活性物质能力、促进有机物料腐熟功能、改善农产品品质功能、增强作物抗逆性功能、改善和修复土壤功能。该标准是我们对微生物肥料产品包装标识、技术培训和广告宣传的依据。同时,按照《微生物肥料田间试验技术规程及肥效评价指南》(NY/T 1536-2007)的规定,进行田间试验的方案设计、试验实施、数据分析、效果评价和试验报告撰写,实现对微生物肥料功能效果的科学客观评价。

  功能微生物菌剂产品特点主要有固氮、解磷、解钾以及腐解秸秆、腐熟畜禽粪便、改善土壤环境等功能。固氮微生物能在缺少氮肥的环境中,将空气中的氮气固定为植物需要的氮肥。空气中的氮元素由两个氮原子手拉手形成氮气,它们犹如惰性气体一样,植物不能吸收利用,必须由固氮微生物打破两个氮原子之间手拉手的化学键,并合成含氨的化合物或氧化为硝基化合物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直接利用植物分泌的营养物如糖类或利用动植物残骸分解后产生的营养物,以及利用光能固氮的微生物叫自身固氮微生物,它们与植物不形成共生的具有固氮作用的组织,它们的固氮效率比根瘤菌低,应用于非豆科作物,在大量秸秆还田的田间可发挥其改土与节氮的效果。与植物形成根瘤或茎瘤的,直接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形成的ATP等能源来合成氮化物的叫根瘤菌或茎瘤菌,统称为共生固氮菌。它们的固氮能力远比自生固氮菌高。解磷细菌能将土壤中难以被植物吸收的磷素营养,转化成植物易于吸收的磷素营养供植物直接吸收。土壤中存在的磷多处于作物难以吸收的状态,有的是无机态,有的是有机态,它们虽为磷肥,但施于土壤中大部分会被固定。磷肥有效利用率仅在15%~25%之间,70%左右的磷素不能被植物利用。如果施用了微生物菌剂中的解磷细菌就能利用不溶解的磷。解磷细菌一般还有降解有机磷的作用,减少含磷农药的农药残留毒性,并有促进微量元素吸收的功能,能大大提高磷肥的有效性和植物对微量元素的需求。解钾细菌能将土壤中的不溶性钾素溶解并供植物吸收,并且会将施入土壤中一时用不完的钾吸收,避免可溶性钾肥遇到大雨冲刷或大水浸灌时流失,大大提高了钾肥的利用率。它的溶钾、保钾及保肥功能非常可贵。有的钾细菌除了解钾和保钾功能外,还能分泌一定的植物激素和小分子营养物质,促进生长,保花保果,提高作物品质。施用微生物钾肥的蔬菜、水果的口感都大为提高。有的钾细菌还具有一定的自生固氮功能。微生物菌剂一般都有降解动植物残骸和畜禽粪便的功能。在此过程中,不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病原微生物,腐熟菌剂就属于此类微生物。它们都不含病原微生物,它们的大量繁殖除了争夺营养会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外,有一些菌如枯草芽孢杆菌还会分泌枯草芽孢杆菌肽来抑制病原菌。腐熟菌剂通过降解纤维素、木质素以及蛋白质类物质,腐熟秸秆和畜禽粪便,增加植物营养。腐熟的木质素又是腐殖质合成的前体,施用腐熟菌剂还能提高土壤的腐殖质,达到保肥、改土的目的。腐熟菌剂对农业废弃物的降解是农村环保的重要措施,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

  生物有机肥的特点是既有传统有机肥的功能,还含有大量的有益生物菌剂,它既有传统有机肥的特征,又有生物肥的特点。它克服了有机肥的缺点,又补充了生物肥单独使用时营养不够的缺陷。同时使用有机肥和生物肥是一项互补的农艺措施。传统有机肥一般指农家肥。原料多为农家搜集的土杂肥、畜禽粪便、河泥等经自然堆沤一段时间后施用于农田。传统有机肥不用菌种,自然发酵,发酵微生物就是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微生物都有,特别是在病害多的地区,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也跟着繁殖,对农作物甚至人的健康都会造成一定影响。生物有机肥是在一定的封闭环境中,应用非病原的有益微生物进行好氧发酵。发酵过程达到60℃以上,杀死了病原微生物、杂草种子、害虫的虫卵。从而腐熟的有机肥,没有任何影响农业生产的消极因素存在。有的企业为提高生物菌肥的针对性,还向腐熟的有机肥中再添加纯净的、有针对性的有益微生物,或者经二次发酵增加有益微生物的含量,提高微生物菌剂的增效作用。大量使用传统农家肥的农民朋友有个经验,就是传统有机肥使用越多,病虫害越多,农药、除草剂使用越多,从而增加了成本。而农产品由于农药残留多,达不到有机农产品标准而卖不上价钱。连续几季使用生物有机肥后,田间病虫草害会显著减少,农药施用也相对减少。

  传统有机肥为了提高腐熟度,延长腐熟时间,由于有机质进入厌氧发酵,产生大量臭气,影响了生活环境和劳动者的工作条件,臭气挥发又会损失有机肥的肥力。

  如果缩短发酵时间,又担心腐熟度不够,会增加病虫草害,影响植物的营养吸收,甚至时有烧根、烧苗现象发生。而生物有机肥都可以解决这些传统有机肥的缺陷。

  生物有机肥由于没有臭气,又没有病虫草害的优点,越来越受到农民的欢迎。生物有机肥相对单纯的生物肥或以无机质为载体的生物菌剂效果更好。无机质为载体的生物菌剂由于缺乏有机营养物质,其中的菌剂只会随着时间的延长以及无机载体渗透压的改变,活菌含量下降。作为载体的有机肥的存在,会对生物菌剂产生倍增效应。生物有机肥同时具有生物肥和有机肥的优点,是比传统农家肥更好的肥料。

  复合微生物肥料是指含有一种或一种以上微生物与营养物质复合,提供、保持或改善植物营养,能提高农产品产量或改善农产品品质的活体微生物制品。复合微生物肥料的产品特点是将无机营养元素、有机质、微生物通过工艺技术有机结合于一体,已在农业生产中表现出节本增效等多重功效。具体体现为提高化肥利用率、降低化肥使用量和减少化肥过量使用导致环境污染,并能提高农作物品质和产量。

  微生物肥料与化肥之间是互补关系。用了微生物肥料可以提高化肥利用率,可以少用化肥,克服了单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漏水、漏肥的缺点。在只追求产出,不追求产品质量的大宗农产品(比如玉米、小麦)种植地块,生物有机肥一般不宜完全代替化肥,成本较太高。如果考虑农田的持续发展,一般农产品使用的肥料最好是化肥、生物肥、有机肥混合使用,仅用化肥,既追求产量,又希望土壤持续丰收的操作,只能在富含大量有机质的土壤中短期内有效。东北黑土长期只用化肥,同时焚烧秸秆,导致黑土也会沙化就是明显的例子。微生物肥料的使用能够实现化肥减量使用。化肥的当季实际利用率仅为30%~35%左右,大部分没能被植物吸收,留在土壤里或者冲入水域中的化肥污染了环境。大宗农产品以生物有机肥为基肥,需要追肥时使用化肥,这种化肥配施生物有机肥的措施,能使化肥的利用率大为提高,一般能提高至70%左右。有固氮能力的菌株在贫氮的土壤或水域中还能有效地将大气中的氮气固定为氮肥,大大减少化肥的用量。生物有机肥的使用还能大幅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微生物肥的使用是实现化肥减量科学而有效的措施。

  微生物肥料也就是俗称的生物肥,它是通过产品中所含的功能微生物发挥其作用的。地表的岩石经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逐步形成了土。有机质和微生物进入风化土以后,加速了土壤的形成过程。微生物生长繁殖需要食物(养分),以无机物为食物的微生物生长非常缓慢,对土壤形成过程影响相对也慢。以有机物为食物的微生物生长繁殖非常快,能迅速形成大量的菌体和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可供植物直接吸收,供植物生长和形成许多风味物质。有的还能在风化土的成壤过程中发挥作用,使土壤具有保水、保气、保肥、保温的功能。这些以有机物为食物的微生物在摄食有机物的过程中,同时也将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的便于植物吸收的营养。这些小分子有机物同样有利于风化土的成壤过程,并增加土壤肥力和保水、保气、保肥、保温功能,大大提高了农田的土壤质量。施入土壤中的微生物在分解土壤有机物的同时也分泌了一些代谢产物,如有机酸、多糖等,这些物质能增加无机矿物质的溶解性,供植物吸收。这些物质能将施入土壤中被固定的化肥中的磷、微量元素等活化,供植物吸收,例如钾细菌、磷细菌等。具有固氮功能的微生物能利用空气中的氮气合成农作物需要的氨,供作物合成氨基酸、含氮生物活性物质,从而合成蛋白质、代谢调节物和各种营养物。施入农田的微生物肥料功能是多方面的。由于使用微生物肥料,微生物大量繁殖,影响并限制了致病微生物的繁殖,长期连续使用微生物肥料可以减少农田病害。有些微生物肥料中的细菌能分泌抗菌物质,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农田病害减少,可以节约农药的使用成本。微生物是土壤中的最活跃成分,它们主要依靠土壤有机质作为生存的粮食,干的是增加土壤肥力的活。若没有微生物,只向土中添加有机质,土壤肥力无法提高。岩石的粉末形成了土,土没有水、有机质、微生物,形成不了具有肥力的土壤。荒漠化的土地就是缺少水分、有机质和微生物。缺少有机质和微生物的荒漠,即使下雨,也无法含蓄水分,落在荒漠中的雨水很快被蒸发和渗漏。在荒漠上种草和植树也是难以成活。在肥沃的黑土地上长期使用化肥,不使用有机肥,甚至将有机的秸秆焚烧使其无机化,含有丰富有机质的土壤当其中的有机质被消耗殆尽,千百年不断积累的有机质被微生物不停分解而形成的黑土地由于连续使用化肥,焚烧秸秆,也会沙化。因此同时施用有机肥和微生物肥有利于养地培肥土壤,同时施用有机的秸秆和微生物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

  微生物肥料产品中的菌种种类不是越多越好。这主要原因是要求产品中的各微生物种类要能生存、功能上能够互补。混合后的每一个菌种都应能保持较高的存活力,不存在相互拮抗。施于土壤后还能从土壤中分离到一定数量的与微生物肥料制造中相同的菌株。其次是每种微生物肥料产品中各菌种的功能应该互补。将具有不同功能的菌种组合到一个产品中,实现产品功能的多样化和应用效果的稳定。一般在同一产品中含有3种左右的菌种。含有太多菌种的微生物肥料施于农田,由于土壤生态环境中多种因素的影响,往往存活下来的有效菌是有限的。同时,在同一产品中含有过多的菌种,制造厂也是不经济的。含过多菌种的微生物菌剂施于农田后,能存活并能继续繁殖起作用的菌株,并不等于原来加入的菌株。目前实践中发现,存在许多盲目的菌种组合,如将功能相同的几个不同芽孢菌放到一个产品里面,这样失去了合理的菌种组合可以拓展应用功能的目的。微生物肥料应用的土壤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功能大致相同的不同菌株存在于同一菌肥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存活率。

  (1)施用微生物肥料必须提供一定的有机质,有机质是微生物赖以生存的粮食。有机质高的土壤施用微生物肥效果显著,缺乏有机质的土壤单独施用微生物肥效果欠佳。微生物肥应和一定数量的有机肥一同施用,或微生物肥料中的载体就含有供微生物生长的有机质。

  (2)针对微生物肥不同品种,采用不同的农艺措施,以获得期望的有针对性的施肥效果。例如氮素高的土壤施用固氮菌、根瘤菌,其效果不够明显。含铝、铁、钙高的土壤单独施用可溶性磷肥效果不好,施用磷细菌肥料,可显著改善可溶性磷肥的使用效果。总磷含量高、有效磷低的土壤使用磷细菌肥料,再配施一定有机肥,连续不施可溶性磷肥,也不会出现缺磷症状。为了提高化学钾肥利用率,配施一定量的生物钾肥可大幅节约化学钾肥施用量,并带来大幅改善作物品质的效果。

  (3)需用方式需得当。随不同作物和不同生育期选用不同的施用方式和不同的菌肥种类。蘸、喷、灌、撒、随播种机播施等不同施肥方式,要选用不同剂型的微生物肥。例如拌种、蘸苗、喷施宜用液态型,机播宜用造粒剂型,条施、撒施、大棚用不造粒剂型即可。

  (4)施用环境必须有一定的湿度和合适的温度。施用微生物肥后遇暴晒天气,蒸腾强烈又缺水灌溉的田块往往效果欠佳。

  (5)除产品说明书上注明的可相容的农药外,不能与杀菌剂、消毒剂等农药共同使用。

  (6)依作物与土壤特征选用。如不以作物生物量为主要生产目标,而以作物次生代谢物为重要生产目标的作物,如茶叶、烟叶、中药材在氮的施用形式上多考虑,选用控氮效果好的微生物肥就很有意义,不致因速效氮太高而造成缺少有效成分的枝叶疯长。

  (7)使用过程注意不能暴晒。如果是喷施最好在上午9点前和下午5点后,喷后如遇大雨,应雨后补喷。由于叶子正面多蜡疏水,背面多孔,喷施于叶背面比正面效果好。

  (8)不要追求与高浓度化肥配施,既浪费,效果也不佳。凡号称总养分高于40%的有机、无机、生物复混肥,其中微生物菌剂肥效难以充分发挥。这种商品肥虽号称含有机物和微生物,实际上就是大量化肥制造的。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我们说要坚守耕地红线,这个红线不仅是数量上的,也是质量上的。要真正实现“藏粮于地”,首先要有高质量的耕地。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展了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那时候耕地松软肥沃,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比较健康,田里到处可以看到蚯蚓。30多年过去了,我国的耕地质量发生了哪些变化,现在的耕地质量怎么样呢?

  杨海军是黑龙江海伦市一家农民合作社的理事长,种了几十年的地,前些年,他发现年年高产的黑土地,不管怎么施肥产量也上不去了。同样感到迷惑的还有湖南祁阳县的种植大户刘志华。作为种粮能手,他的稻谷经常是当地粮食收购企业的“抢手货”。但是在2018年,刘志华却遭遇到了“卖粮难”,稻谷收购价格从一斤1块2跌到了8毛钱。湖南省祁阳县信合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志华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是种田的,反正年年都是这么种。”年年都是这么种,为什么粮食却发生变化了呢?农业农村部的调查显示,和上世纪80年代相比,30年来,我国耕地的基础地力下降了至少十个百分点。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副主任李荣说:“上世纪80年代水田和旱地,基础地力水田大概在80%,旱地也可以达到60%,现在水田下降到60%,旱地基本上在40%,有些地方下降得更厉害,现在有很多亩产,大多数都是以化肥大量投入来支撑的,一旦化肥不投入了,很有可能地力就产不出来。”化肥本身没有问题,事实上它对粮食产量的贡献高达50%以上,但是用得太多、用得不合理,长期下来就会引起耕地退化、地力下降。目前,我国耕地质量问题集中体现在“三片地”上,也就是南方耕地的酸化、北方耕地盐碱化、东北黑土地的退化,这“三片地”的涉及面积已经达到6.6亿多亩,也是耕地治理的重点区域。2015年,原农业部启动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黑龙江海伦市的试点面积有10万亩,杨海军的地也在其中。他还记得,那年秋天整地的时候,头一个要求就是深翻耕地,把玉米秸秆粉碎还田,当时,这个作法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这里的土地年年种庄稼,从来没有深翻过,更别说秸秆还田。那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中国科学院从1985年开始对黑土进行系统研究。他们发现,黑土退化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黑土层有机质下降,几十年的光种不养让黑土变瘦了,而秸秆还田是增加土壤有机质最直接、最有力的办法。但是长期的机械碾压,让这里的土壤形成了一个10到15公分的犁底层,它像一道墙一样阻断了水分、养分的吸收。耕地深翻,打破犁底层,让耕作层更深厚,同时秸秆粉碎还田,没腐解之前,秸秆在土壤中相当于一个透水透气的管,腐解之后,它又可以直接培肥土壤补充有机质。2015年秸秆深翻还田之后,第二年春天,杨海军发现地里的苗出得又齐又壮,这让他对这块黑土地有了新的期待。耕地的退化缓慢不易觉察,它的治理同样是个长期的过程。上世纪60年代,中国农科院就在湖南省祁阳县建立红壤实验站,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土壤酸化治理工作。红壤是我国南方地区的重要土壤类型之一,具有酸性强、肥力较低的特点。近30年来,由于酸雨沉降,以及不合理施肥等原因,我国南方耕地呈现酸化加剧的趋势。中国农业科学院资源区划所研究员张会民说:“现在有些区域,或者有些作物上,用的化肥过量,造成氮素在土壤里进行大量的硝化作用,这个过程是产酸的。”在祁阳的红壤实验站,科研人员正在对一片玉米地的土壤进行取样,将一片实验地分成了多个区域,分别施用了含不同化学元素的肥料,另一片只施氮肥的区域,目前已经长不出作物了。如果土壤本身重金属含量很高又酸化严重,那么原来固定在土壤当中的一些重金属就可能被激活,从而积累到农作物里引起重金属超标。张会民说:“要具备两个因素,一个是土壤本身重金属含量就非常高,再一个酸化非常严重的情况下,会发生这种极端的情况,这是点状的分布,个别区域性的,所以酸化和重金属超标不能简单地画等号。”虽然土壤酸化可能危及粮食安全,带来生态问题,但它也是可防可治的。祁阳红壤实验站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通过长期对土壤的监测分析,找到适合的调理剂和有机肥料中和土壤的酸性,并向农民推广。2018年冬闲时,在专家的指导下,刘志华在稻田里种上了大片的紫云英做绿肥,2020年开春施肥时,作为土壤酸化治理的示范户,当地农业部门又为他免费提供了有机肥料和土壤调理剂。2017年,湖南省在8个县市区开展了果、菜、茶等经济作物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工作,截至2019年,共下达补助资金1.45亿元,2020年,他们新增了4个试点县市区,对农民、政府采购、施肥设施建设等进行补助。刘志华的早稻临近收割的那段日子,他几乎每天都要到地里去看看。经过两年的土壤治理,2020年稻子长势良好,刘志华对销售很有信心。和刘志华同样感到踏实的还有黑龙江的杨海军。以前只管种地收粮食,杨海军从没想过,黑土还有这么多说道。这几年,在专家的指导下,他们不仅坚持秸秆深翻还田、有机肥替代化肥,还从单一种植大豆改成大豆玉米轮作,专家说这样能够有效减轻土壤的病虫草害,让土壤更健康。这两年,杨海军减少了化肥的用量,但地里的产量却增加了。紧挨着它的一块农田还没有进行治理,地里的苗跟杨海军家相比明显有了差异。耕地质量的提升并不容易,这是我国十多年坚持不懈,进行耕地质量建设和保护的成果。2014年,原农业部首次发布公报,公开了我国的耕地质量等级信息。2020年5月,农业农村部再次发布《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对我国耕地质量的变化和现状予以评价。这次评价是以现有耕地面积为基础,在全国设置了20.3万个调查网点,对涉及耕地质量的几十个指标持续取样分析,历时两年半得出的结果。这个结果显示,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4.76,比2014年提升了0.35个等级。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副主任李荣说:“把耕地质量分为1到10等,1等地是最好的,10等地是最差的,平均是5,4.76居于中等偏上水平。2014年的时候,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级是5.11,这五年中,耕地质量提升了0.35个等级,一个等级相差100公斤,0.35个等级就是每亩提升了35公斤的粮食产能。”耕地治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论是耕地质量的提升,还是防治耕地退化,都需要在加强农田基础建设的条件下,坚持用地养地相结合,久久为功。但是,近30年 利澳电脑挂机下载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一家一户养几头猪、种几亩地这样传统的种养循环、用地养地的生产方式已经逐渐改变。同时,农民收入来源多元化,种地已经不是唯一甚至不是主要的收入,因此,如何调动农民用地养地的积极性,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副司长陈章全说:“耕地地力补贴怎么和耕地质量的提升来挂钩,下一步也要探索,要完全靠国家来补也不现实,背不起,完全让农民自己来掏也掏不起,国家的补贴和农民的出钱都要结合起来,要测算一下成本,有些措施要去试验、示范带动。要共同的、协同的措施,要把各方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要从技术、政策、机制上去构建,长期坚持下去,久久为功,才能解决这个问题。”202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明年的八项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在对南方耕地和东北黑土进行治理的同时,北方盐碱地的治理也在同步开展。比如,在试点的基础上,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又投入2.48亿元扩大试点范围,在盐碱地比较集中的五个旗县开展盐碱化耕地改良示范项目,希望以此来探索可复制的经验,为内蒙古自治区1585.3万亩盐碱地的改良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和示范样板。我们也要看到,耕地质量建设和保护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它不像修桥铺路那样有直观的成绩,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而是需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保证耕地质量,我们的粮食安全才有坚实基础。切记:靠施大化肥保产量,靠施有机肥养地。提醒大家分清大化肥和有机肥的不同功能,千万不要忽视有机肥。

  “垃圾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句话对于畜禽粪污同样适用。随着现代养殖业的发展,畜禽养殖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畜禽粪污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将会对农业环境产生极大的危害。做好畜禽粪污处理与利用工作,既可以实现零污染、零排放,促进农业全产业链清洁生产;也可以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促进有机肥对化肥的有效替代,真正做到“变污为净”、“变废为宝”,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相继出台或修订,要求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作为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畜禽粪污处理是废弃物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采取多种措施促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1.养殖主体畜禽粪污处理压力大。当前农业绿色发展相关政策对禽畜粪便排放量进行严格控制,从而将养殖主体作为面源污染政策的集中执行对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养殖户经营成本。当前畜禽规模化程度高,粪污产生量大,传统粪便堆放自然发酵的方式无法满足现代化养殖需要以及环保要求,因此建造以及购置畜禽粪污处理设施是大多是养殖场处理畜禽粪污的必选之路。但设备设施投入大,后期运营成本高成为困扰养殖户的一大问题。某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配套建成设计产能1000m3 的罐式厌氧USR沼气设备一次性投资就达到400余万元,补贴后合作社仍自承担230余万元;而规模奶牛场废水产生量大,需要更高效的处理设备,某牧场按照存栏两万头奶牛的粪污产生量配建的沼气粪污处理设施投资额达到7000万元,投资额巨大。粪污处理设备运行往往还需要有辅料费用、燃料动力费、雇工费用、设备维护费用等费用,给养殖主体带来不小的经济压力。根据部分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及利用的成本收益情况进行测算发现,粪便含水量低、处理流程短的畜禽养殖主体通过出售鲜粪、粪肥、有机肥等可以实现小额盈利;粪污含水量较高、粪便产生量大且通过沼气流程的养殖主体在畜禽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方面亏损严重,且处理后的沼液、沼气、沼渣利用率不高。

  2.种植主体有机肥使用缺乏动力。有机肥是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主要方向。2015年出台的《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中鼓励和引导农民积造农家肥,施用商品有机肥。从实际调研情况来看,目前有机肥的使用主要在果蔬种植上,拿西红柿种植来讲,每亩西红柿每年大概使用750-1000公斤有机肥,一株能增加3斤产量,一亩地可以增产3000-5000斤,增收6000-10000元。与以往只依靠化肥投入相对比而言,有机肥使用成本仅增加1500元,因此蔬菜种植户对发酵粪等低价的有机肥相当认可。反观大田作物如小麦、玉米等有机肥的使用量相对较少。据某种植合作社调研中了解到,大田种植中可能会少量使用有机肥,但目的在于改善土壤板结情况,有机肥肥效低无法代替化肥,产量增长还是主要靠化肥。其实与化肥比较,有机肥不仅肥效低,在使用便捷性方面还处在劣势地位。有机肥主要原料为畜禽粪便及秸秆等物,经过发酵后“脏、臭”的特性难以完全去除,并且撒粪机械及农田管网普及度不高,有机肥的施用基本靠人工,在农业比较效益偏低情况下,农民施用积极性不高。由此可见,种植户是否选用有机肥主要看施用有机肥带来的经济效益,在经济效益不明显的情况下种植户也就没有施用有机肥的意愿。

  3.政府用于扶持畜禽粪污处理的资金有限。养殖大县往往也是财政穷县,当前对于养殖户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相关的补贴和激励措施往往是由国家项目配套资金予以支持的,地方政府由于缺乏资金很难出台补充的补贴政策。因此当前在畜禽养殖废弃物治理相关政策实行上突出表现污染管控有余、资源化利用激励不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补贴及其他引导性、补偿性措施。在笔者调研的养殖户中,只有两家利用沼气设施处理粪污的养殖场获得过国家项目支持,均为沼气设施建造时获得的国家财政一次性补贴,其余养殖场主表示未曾获得过国家相关补贴。种植户的有机肥补贴政策覆盖面也相对有限,只有一家种植合作社表示曾获得过政府有机肥实物补贴,农业局相关领导表示该补贴为国家试点项目补贴,有机肥是由政府购买后发放,需要上级专项配套资金支持。从实际情况可以看出,目前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补贴总体处在试点阶段,资金有限,覆盖面小,且地方项目的实施过分依赖国家财政扶持,激励性政策不足将严重影响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的推进。

  4.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相关环节缺乏监管。当前畜禽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的过程中监管主要在畜禽养殖废弃物的排放方面,但对养殖场粪污的后续处理过程以及农户还田等环节的监管尚未涉及。从畜禽粪污的处理过程来看,养殖场作为粪污处理的第一责任人,在兼顾畜禽养殖的同时还要考虑畜禽粪污处理的问题,除大型养殖场或有配套的第三方畜禽粪污处理公司对接业务外,其余小养殖场均采用自产自销或者自产自用的的方式来处理畜禽粪便。但考虑到畜禽养殖种类多样,养殖场数量众多,各养殖场粪污处理技术模式、发酵时间、粪污含水量等条件不一,养殖场对外出售的有机肥腐熟质量和养分含量很难保证,并且绝大多数养殖场对有机肥中虫卵数量、重金属残留量、有机质含量等指标不具备检测能力。调研过程中还发现部分养殖场将鲜粪直接售卖的现象,鲜粪在转运过程中不仅会对环境造成影响,而且还伴随着疫病传播的风险,应当予以规范。同样,畜禽粪污的不当还田对耕地质量的破坏也不容忽视,一是在农田中施用未腐熟完全的粪肥,该行为对土壤和作物均存在危害;二是有机肥超承载力还田,不但无法发挥有机肥的肥力,反而会造成土壤重金属超标以及地下水体污染。因此,畜禽粪污的监管不能只顾前端而忽视后端,政府应当建立从养殖场到农田的全链条的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及利用的监管体系。

  1.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双重作用,积极探索畜禽粪污集中处理模式。畜禽粪污处理可以借鉴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成功经验,为解决当前养殖场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设施不完善以及运营成本压力大的问题,县域范围内可以探索畜禽粪污集中处理模式,建设县域粪污集中处理中心。由于畜禽粪污治理具有一定的公共物品性质,集中处理中心可以采用PPP模式进行运作,由政府出资建设,交由第三方专业处理机构进行运营,从而提高项目运作效率。集中处理中心可以将畜禽粪污加工成高标准的有机肥,从而在种养结合、农牧循环中发挥重要的中间作用。目前,我国正在实行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鼓励农户土地流转,农田规模化经营已初具雏形;农业合作社与家庭农场数量不断增多,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这些均为畜禽粪污集中处理模式的后续产品市场的开拓提供了条件。

  2.做好有机农产品分级认定,建立优质优价的农产品定价机制。畜禽粪便的肥料化利用最重要的是要打通种养结合链条,把有机肥施到农田中。有机农产品生产需要大量的有机肥,这是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的重要突破口。但当前国内有机农产品的消费认知度不够、生产经营主体品牌的意识不强、产品品质还没有真正到位等,市场上有机产品优质优价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当优质有机农产品卖不出好价格时,农户生产有机农产品的意愿便降低了。因此,通过做好有机农产品的分级认定,建立优质优价的农产品定价机制来引导农户使用有机肥是十分必要的。在具体实行过程中要对有机农产品的认定严加管控,提升消费者的消费信心;通过打造品牌,订单生产等的方式保证产品销路,提高生产者的生产意愿,最终实现环保、健康与经济效益的共赢。

  3.减轻养殖端粪污处理压力,建立全产业链环保成本共担机制。养殖主体经营往往面临着市场与疫病的双重风险,资金回转周期长,盈利能力差,现在又面临着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的压力。政府首先应当为养殖主体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减少政策阻碍,解决畜禽粪污处理利用的用地问题;其次要加大畜禽粪污处理利用的农机购置补贴以及设施建造补贴力度,对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项目实施税收、贷款优惠;同时要扩大畜牧业养殖保险的覆盖面,提高保障金额,降低畜牧业养殖风险。在农业绿色发展的背景下治理畜禽养殖废弃物的不仅是政府以及生产者应尽的义务,畜禽产品的流通、加工、消费等产业链相关主体也应承担起环保责任。政府可以仿照国际成熟经验,探索建立农产品“环保税”制度,税收资金用于畜禽养殖废弃物的专项治理,从而建立起基于全产业链的环保成本共担机制。

  4.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监管,建立耕地质量长期监测机制。当前畜禽粪污处理后的有机肥质量监管不到位,养殖场出售的有机肥质量良莠不齐,进田后不但无法发挥有机肥的作用,还会给土壤带来生物危害和重金属污染。农业部门要定期组织肥料质量监督抽查,加强对商品有机肥、生物有机肥、有机水溶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等含有机成分的商品化肥料产品的管理。对于非商品化的直接堆沤还田的有机肥施用要予以技术指导,各地区要根据气候条件等制定不同的施用技术指导方案,保证堆沤发酵时间,严禁生粪进田。在注重有机肥质量监管的同时还应对土壤质量、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安全进行长期监测,确保耕地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尤其是养殖场周边配套土地更应加强土壤质量监测,防止养殖主体超承载力排放沼液、废水对环境造成危害。

  IFOAM(国际有机运动联盟)成立于1972年,并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规范了“有机农业”的定义,即一种能维护土壤、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生产体系,它遵从当地的生态节律、生物多样性和自然循环,而不依赖会带来不利影响的物质投入。

  现代有机农业的发展源于常规农业,却高于常规农业,是常规农业、创新思维和科学技术的结合,它有利于保护我们所共享的生存环境,也有利于促进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界的公平与和谐共生。

  近年来,有机农业在全世界得到了普遍关注和发展。全世界约有0.3%的土地用于有机生产,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全球最大的有机农业发展国家为美国,面积约占农业土地的0.3%。

  与常规农业相比,有机农业最大的区别在于生产过程中完全或基本不使用化学肥料、农药和生长调节剂等化学成分,基本采用有机肥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求。有机农业涵盖有机种植业和有机畜牧业,其中有机种植是有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内外对有机种植和常规种植体系进行了大量的比较,内容覆盖多方面。研究主要从可持续发展、食物链、农业政策、多市场平衡分析、经济可行性及农场盈利等角度对比分析了有机种植和常规种植体系的不同。

  国外也有部分从产量、作物品质、环境效应、土壤质量等角度阐述了有机种植和常规种植体系的不同,但系统的从土壤和肥料的角度比较有机种植和常规种植体系的研究在国内鲜见报道。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介质,有机种植体系通过对土壤生物、理化性质的逐步改善而提高土壤肥力,达到改良作物品质,维护土壤、环境、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目的。

  因此,要从本质上分析有机种植和常规种植体系的不同就要从土壤和肥料的角度进行比较。同时,已有研究结果表明,有机种植体系发展前期土壤养分供应不足,产量较常规农业有所下降,但有机种植体系对环境和作物品质等的影响还不明确。

  因此,系统的从土壤和肥料的角度阐述有机种植业和常规种植体系的差异,有助于提高人们对有机种植体系的认识,加快有机耕作下的土壤培肥过程,提高有机种植体系下的作物产量,并在改善作物品质和减轻农业生产环境风险方面有所推进。

  本文基于土壤与肥料的视角,对有机和常规种植体系进行了系统比较,阐述了有机种植体系对作物产量、作物品质、土壤肥力、环境效应等方面的影响及可能原因,旨在加强人们对有机种植体系的科学认识,改善有机种植体系的不足,从提高产量、改良品质、加快土壤培肥、减轻环境风险等角度推进有机种植体系的发展。

  1.有机种植与常规种植体系下作物产量的比较农作物产量是比较不同农业种植体系效益的最直观指标,国内外研究者对有机种植体系下的农作物产量进行了大量研究。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有机种植体系下作物产量显著低于常规种植体系。

  就单一作物而言,有机种植的作物产量约为常规种植的80%。Seufert等利用元数据分析表明,有机与常规种植体系的产量之比平均为0.75。该比率因作物类型、株型、品种、生长年限而异。一般而言,果树类>油料类>谷类>蔬菜类;豆类>非豆类;多年生植物>一年生植物;大豆>玉米>西红柿>大麦>小麦。

  De Ponti等研究表明,该比率在不同地区也有所差异。这与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地力水平以及田间管理措施等有关。有机与常规体系产量比率为亚洲(0.89)>中欧(0.88)>中东、北美(0.85)>南欧(0.81)>东欧(0.80)>北欧(0.70);发展中国家(0.84)>发达地区(0.79);热带地区(0.86)>非热带地区(0.80)。

  国内多数研究结果也表明,有机种植体系产量显著低于常规种植体系,但不同作物减产幅度略有不同。

  与常规栽培相比,有机栽培西兰花、萝卜、菜豆减产较为明显,平均减产幅度达到50%,番茄、黄瓜、芹菜平均减产幅度达20%,毛豆、生菜减产幅度较小,约为15% 。

  有机栽培水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减产幅度也略有不同,吉粳81减产25.2%,吉粳 88减产41.5% 。这与不同作物及品种对养分的需求量和作物生长周期长短等因素有关。

  有机种植体系产量显著低于常规种植体系且具有变异性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方面:

  1)有机种植体系下农作物产量降低的重要原因是土壤氮的有效性限制。Palmer等研究结果表明,有机种植体系下土豆块茎氮含量比常规种植体系低30%,氮有效性的限制是产量及收获物氮含量降低的主要原因。不同的天气状况、土壤温度、水分条件均会影响有机种植体系下土壤氮素矿化而影响作物产量水平。有机肥的氮素矿化率显著低于无机肥,土壤氮素有效性下降。

  2)有机种植体系实施前期养分释放的缓慢性。Russo和Taylor研究结果表明,在施用腐殖质物质,将常规蔬菜种植模式转化为有机种植模式的三年过程中,转化前期灯笼椒、黄瓜和甜玉米的产量均显著低于常规种植模式,但后期有机种植模式产量与常规差异逐渐缩小,最终高于常规种植模式。说明有机种植体系实施前期虽因养分供应不足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但产量提高潜力较大。

  此外,Liebardt等在1981年开始的常规种植模式向有机种植模式转化的实验中发现,1981-1984年间,有机种植体系玉米产量为常规种植体系的75%左右,但第五年差异不显著。两种种植模式相比,有机种植模式下,大豆五年总产量等于或略高于常规种植。

  3)有机种植体系中未使用各种杀菌剂、杀虫剂和农药,导致体系中害虫和杂草迅速繁殖,干扰了作物的生长。

  欧洲有机种植体系下土豆产量一般为常规种植体系的70%左右,造成该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有机种植体系下害虫和疾病(特别是晚疫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常规种植体系。

  综上所述,在有机种植体系实施前期,由于氮素有效性限制、速效养分供应不及时及害虫杂草的影响,农作物产量较常规体系往往有所下降。但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肥力不断增强、土壤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农作物产量表现出持续增长。

  2.有机种植和常规种植体系下作物品质的比较有机种植体系的发展初衷是提高农产品品质,为人们创造一种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有机种植体系通过对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体系、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改变作物的生长条件及代谢途径,改善农产品的营养及其它品质。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和常规农产品相比,有机农产品含有更少的硝酸盐、亚硝酸盐和农药残留,富含更多的维生素C、磷素和钾素营养。

  蔡莉莉对比了不同的栽培方式对蔬菜品质的影响,结果发现较常规栽培,有机栽培黄瓜硝酸盐含量降低了54.4%,维生素C含量提高了44.6%,可溶性糖含量提高了6.7倍。

  但也有部分研究报道了不同的结果。Gravel等在为期三年的栽培方式对温室番茄品质的影响实验中发现,有机与常规栽培番茄品质并无明显差别,品种对番茄品质的影响大于栽培方式的影响。造成该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试验周期较短,有机种植体系和土壤之间的平衡尚未建立。

  此外,不同种植体系对作物的次生代谢产物也有影响,Mitchell等通过10年的田间定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有机种植体系下的番茄品质较常规体系有显著改善,黄酮类次生代谢物含量显著提高,其中槲皮素增加78.8%,柚皮素增加31.1%,山萘酚增加97.4%。

  除营养品质外,有机种植体系对农作物的其它品质也有影响。有机种植体系主要施用有机肥,土壤的总施氮量低于常规种植体系。

  研究表明,有机种植体系下,水稻籽粒氮含量下降,因蛋白质含量和碳水化合物含量成反比,籽粒碳水化合物含量提高,稻米口感变好。

  与常规种植体系相比,有机种植体系水稻的稻米整精米率提高7.3%,垩白米率和垩白度分别降低31.3%和9.3%。

  此外,较常规种植体系,有机种植体系降低了土豆的外观品质,土豆块茎有整体偏小的趋势(表1),这与Maggio等的研究结果相似。其原因可能是有机种植体系下土壤有效养分释放较慢,作物前期需求养分供应不足。

  3.有机种植和常规种植体系下土壤肥力效应的比较3.1 土壤肥力状况的比较研究表明,有机种植体系对土壤肥力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常规种植体系,长期化肥施用导致土壤质量退化。就土壤氮、磷养分盈缺率而言,有机水稻生产体系的氮素和磷素盈余量分别比常规体系高60% 和80%左右。

  与常规蔬菜种植体系相比,种植三茬蔬菜后,有机种植体系0-20cm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48.5%、25.4%、130.1%,20-40cm土壤的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35.2%、5.7%、94.9%。该结果表明,有机种植体系下土壤肥力的增加效果主要表现在0-20cm的耕层土壤,且有机种植对土壤肥力的改善需要一定的时间。

  此外,Padole等的实验结果也表明,和常规种植体系相比,有机种植体系可显著改善土壤pH和容重,同时土壤全磷和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逐渐提高。

  除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外,有机种植还可改善土壤孔隙结构,提高土壤结构稳定性。姜瑢等研究表明,相比常规种植,有机种植下各试验区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提升1%-15%,且改良效果随有机种植年限增加逐渐显著。

  3.2 土壤生物多样性的比较有机种植体系中,有机肥料的投入为土壤提供了大量碳源,同时,土壤理化性质改善为土壤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适宜的营养条件。

  有机种植体系下,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提高,土壤碳素利用率增加。Tu等研究表明,有机种植体系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别比常规种植体系高45%和52%,土壤微生物呼吸率分别比常规种植高83%和66%。

  有机种植体系还可提高土壤酶活性,有机种植体系下土壤蛋白酶、脲酶、脱氢酶、β-葡糖苷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常规。此外,有机耕作还可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有机种植方式可影响细菌的16SrDNA和rRNA,显著增加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有机和常规种植体系下细菌生物量分别为12.6 nmol/g和7.3 nmol/g 。

  在有机茶园中,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中霉菌、细菌、可培养微生物总量、好气性与嫌气性自生固氮菌、好气性与嫌气性纤维分解菌等微生物数量均显著提高。

  由于有机种植体系中化学肥料、杀虫剂、除草剂的禁止使用,有机种植体系中物种多样性和丰度往往高于常规种植体系,尤其在耕作土壤中。Brown 发现有机农田蚯蚓的密度为常规农田的2倍,Wu等发现有机种植体系显著提高了美国Oregon土壤鞭毛虫、变形虫以及线虫的密度和多样性。

  此外,有机蔬菜种植模式下,土壤功能群数目、连通度、食物链长度及食物网多样性均高于常规模式。4.有机种植和常规种植体系下环境效应的比较

  4.1 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比较大量研究表明,有机种植可减轻全球变暖趋势。Robertson等比较了8年期间美国中西部有机和常规种植下玉米-大豆-小麦轮作体系的GWP(全球变暖潜能值),结果表明常规种植体系的GWP为114,而有机种植体系的GWP值仅为41。但种植体系对不同的温室气体(CO2, N2O, CH4)排放量的影响有所不同。

  4.1.1 有机和常规种植体系下CO2排放量的比较CO2排放量主要受土壤C库和微生物活动的影响。有机种植体系下土壤CO2排放量显著减少的原因主要有:①有机生产较常规生产能明显减少能源消耗,能量利用效率提高,因农药、化肥合成造成的CO2间接排放量减少;②有机生产中,有机肥的使用及保护性耕作措施的应用,显著改善了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提高了土壤的固碳能力,减少了土壤碳的侵蚀损失及向大气的排放。

  另一方面,因有机种植体系中灌溉、除草机械等使用造成的能源消耗增加及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土壤碳素利用率提高造成的呼吸排放,均增加了土壤CO2排放。

  虽然有机种植体系下单位面积CO2排放量较少,但因有机种植产量显著低于常规种植,导致单位产量的CO2释放量显著高于常规种植体系。

  Tuomisto等利用元数据分析研究欧洲有机种植体系下温室气体排放时,也得到了类似结果。大量关于有机和常规种植体系下土壤CO2排放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轮作方式和不同作物中,较常规体系而言,有机种植体系可较大程度的减少单位面积CO2排放量,但单位产量的CO2排放量有所上升。

  4.1.2有机和常规种植体系下N2O排放量的比较N2O主要产生于土壤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由于N2O的GWP为CO2的298倍,土壤N2O排放受到普遍关注。Kramer等研究发现,经9年有机种植后,果园土壤N2O排放量较常规种植变化不大,但N2排放量较高,土壤反硝化效率显著提高。

  Petersen 等研究表明,与常规种植体系相比,有机种植的N2O排放量显著降低,降低幅度达4.0-8.0kg/hm2,同时植株氮吸收总量从100 kg/hm2增加到300 kg/hm2。

  有机种植体系下N2O排放量显著降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矿质氮肥的使用减少,土壤中易矿化氮总量降低;2)单位面积土地上的动植物数量减少;3)绿肥的使用改善了土壤结构;4)有机管理措施显著减小土壤N素移动性 [60]。

  4.1.3有机和常规种植体系下CH4排放量的比较一般而言,有机种植体系下,土壤固碳能力增强,氧化CH4能力提高,CH4排放量减少。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CH4排放量略有差别。

  Astier等在莫斯科鳄梨园中的研究结果表明,有机果园的CH4排放量(0.59 kg/hm2)略低于常规果园(0.62 kg/hm2),但差异不显著。但在水稻田中,随着有机物料投入的增加,土壤CH4排放量呈增加趋势。

  秦艳梅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在不同的稻田水分管理模式下,有机处理的CH4排放量显著高于常规处理。不同的水分条件下,有机生产方式下CH4排放量分别比常规高 20%、23%、25%。

  4.2对水环境影响的比较有机种植体系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因有机质的蓄水保水作用,土壤水的渗透性显著提高、土壤抗侵蚀的能力增强,水土流失风险减小。同时因有机种植体系杜绝使用农药化肥,污染物径流入湖概率减小,水环境污染风险下降。

  氮素淋失以无机态氮为主,有机氮含量占总氮3%左右,在氮素投入量相当的情况下,有机种植可减少土壤无机氮素的迁移和流失,但有机氮淋失量略有上升。

  有机种植体系下,土壤潜在可矿化氮含量较常规种植高112%,但氮素矿化速率仅为常规种植的50%,矿质氮素的持续释放减少了养分的淋失和向地下水的迁移。

  此外,有机种植中有效的减免耕措施以及覆盖植物的应用,减少了养分的流失。研究表明,有机种植体系下,径流液中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分别较常规减少42.2%,23.1%,68.4%,测渗液中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分别较常规减少20.1%,10.3%,87.9%。

  就磷素而言,有机种植体系下,土壤有较好的团粒结构,团聚体对磷素的吸持能力增强,土壤可溶态磷及颗粒态磷的淋失均大大减少。

  5. 结论从土壤和肥料的角度来看,有机种植体系下作物产量具有可持续性,对土壤肥力和作物品质的提高具有较大促进作用,同时可减轻对大气环境和水环境的负面影响。

  但有机种植体系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机种植前期土壤养分供应不平衡,与作物需求不匹配导致常规种植体系向有机种植体系转变前期作物产量显著低于常规种植。

  因此,在有机种植中要根据植物的营养需求特征,平衡土壤养分供应,同时适时补足养分,尤其是一些特殊效应的营养元素,以实现养分供应与植物生长需求相协调。(来源:有机会)

  众所周知,肥料是农业种植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有句话说得好,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目前,我国全年粮食产量首次突破6亿吨大关,实现“十连增”,肥料功不可没。

  农业农村部专家也指出,我国既是肥料生产大国也是肥料使用大国,化肥的总产量和消费量均占世界三分之一以上。但在实际使用中,新型肥料所占比重不到20%。而从国际上看,发展新型肥料已成为当前全世界肥料业发展的主流。

  2017年,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方案》,并选择100个果菜茶重点县并拿出十个亿作为补贴,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

  另外,与有机肥相关的产业也随之升起。比如,国家对于有机肥原料:包括秸秆化,畜禽粪化,等制作有机肥的项目支持补贴力度空前,也加速有机肥产业的发展。

  业内人士表示:有机肥作用非常巨大,一方面可以变废为宝,解决养殖粪污染问题;另一方面,使用有机肥在改良土壤、提升农产品品质、发展绿色农业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认可一点: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不仅能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也保护了土壤的质量活性,同时也提升了果菜茶等农产品的质量。

  由于我国是小农经济,这体制制约着有机肥推广使用的广度和深度、农户缺少使用有机肥的意识,同时有机肥成本较高,也增大了推广难度;市场上有机肥质量参差不齐也影响农户使用信心和积极性。

  目前,我国仍有2.6亿农户、6亿多人生活在农村,其中2.3亿户是承包农户,也就是所谓的小农户。同时,中国80%以上的土地在2.6亿的小农户手里。耕地分散、块状明显,导致机械化、规模化、现代化受阻。

  尽管,这几年国家推行有机肥标准,但是有机肥以次充好的情况依然很难遏制。另外,在施用有机肥的过程中,每年都有部分农民不是感觉不到效果,就是遭受损失,使之降低了对有机肥产品的信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有机肥的声誉和销售。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机肥行业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参与的企业类型不断增多,企业主体包括精制有机肥企业、生物有机肥企业、有机无机复混肥企业以及其他一些与有机肥相关的新型肥料企业。因此,有机肥的产品创新更显得重要。

  最新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1年农业生产要提高质量,就要从源头开展绿色生态生产,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不但能够减少面源污染物,还能提高粮菜果口感和内在质量,其中,有机肥替代化肥就是一项急需大力推广的科学生产方式。

  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玉芬表示,我国每年施用的氮肥在其被农作物吸收前,通过挥发、淋溶和径流逸失,损失超过1000万吨,造成土壤、地下水、地表水和空气的污染。

  中国科学院院士金涌说:“我国施肥水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到4倍,以氮肥为例,其利用率只有30%至35%,PM2.5中的亚硝酸铵、亚硫酸铵正是过度施用的尿素分解形成的。”

  农业化学品的大量投入将导致土壤中养分、重金属以及有毒有机物富集引起的土地污染,直接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张福锁说,以土壤酸化为例,自然条件下土壤PH值下降一个单位需上万年,但我国耕地PH值下降0.5个单位仅用了30年。

  专家指出,到2030年我国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14.37亿人,在峰值到来之前粮食需求仍是刚性增长的。与此同时,受到耕地、水资源等条件约束,粮食增产从长远来看对肥料的需求仍然较大,“减肥提质”势在必行!

  1、我国目前农田施肥投入的总养分量中约有1/4以上的氮、1/3以上的磷P2O5、80%以上的钾K20、90%以上的微量元素要靠施用有机肥解决。

  2、我国农业生产的现象,一边是化肥过量使用带来土壤酸化和水体的富营养化,一边是畜禽粪污堆积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的污染,只有通过增施有机肥,才能把这一问题解决好。

  3、通过有机肥替代化肥,可以使农牧结合更紧密,把畜禽粪污利用起来,也使农产品质量提升了,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儿。

  4、推广有机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

  5、推广有机肥是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环节,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行动。

  6、推广有机肥是减少污染、培肥地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治本措施,是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民节本增收的重要途径。

  7、化肥农药过量,已导致我国农产品品质普遍下降!瓜不甜,果不香,已没有了自然味道!通过增施有机肥可以慢慢找回原来的味道!这个说法在去年的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