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利澳注册_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首页「利澳注册_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全站搜索
栏目导航
新闻详情
恩佐注册_恩佐平台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4-09-22 09:09    文字:【】【】【
摘要: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生态环保存在的问题,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水资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生态环保存在的问题,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水资源对人类生存、生活和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称为生命之源,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人类所能利用的水资源是有限的,并且受到污染的威胁。农业、工业和城市供水需求量的不断提高导致了有限的水资源的分配竞争。为了避免水危机,我们必须保护水资源,对供水和需水进行管理,减少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因此,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创造优美的水环境,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环境脆弱的国家。随着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日益加剧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我国环境保护工作逐渐得到更多人的重视,同时水资源保护也日益提上日程。水资源保护是有针对性地采取经济法律行政和科学的手段,合理地安排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并对影响水资源的经济属性和生态属性的各种行为进行干预的活动,从而满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近年来,我国水利事业发展迅速,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治理的同时,注重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工作,基本形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与保护体系。水资源的污染防治由依靠科学技术手段转变为技术与市场机制的结合;可持续利用与发展逐渐成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导思想;形成了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充分体现了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在水资源保护方面,虽然我国已经出台许多排污标准和规范,有《水法》《水污染防治法》《 环境保护法》以及各种排污标准和规范,但是针对性不强,而且由于各种原因不能严格执法,难以满足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需要。尤其在20世纪末,我国的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大量污水直接排放,造成了流域水源严重污染而目前水资源保护仅仅是从环境方面管理,没有从水资源方面治理,水利部门缺乏各种条例来保护水资源,从而形成多头管水、条块分割的局面。目前,我国“多龙治水”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

  水资源是人类开发利用最为广泛、最易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资源之一。我国用水浪费,大大加剧了全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目前,多数用水单位或个人普遍存在浪费现象,水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此外在农业灌溉方面,大部分实行漫灌、漏渗,新的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缓慢,水消耗大,用水效益较低。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仍然浪费严重,由于我国部分城市管理机制落后,工业生产设备陈旧,生产工艺落后,新兴技术产业在工业结构中所占比重低,大多数地区工业单位产品耗水率高于先进国家数倍,而水的重复利用率也很低。因此,随着未来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城市生活节水对缓解城市供水矛盾更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由于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不够,从而造成水环境的严重恶化。而且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的水质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目前,我国水环境治理领域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的速度远远高于水污染治理的力度、污水治理的设施及配套设施投资不足、河湖水域的养殖业缺乏科学化管理、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不适应新排放标准的要求等方面。

  为了有效地保护好水资源,水利部门应该尽快制定各种水资源管理的办法和条例,明确水利部门在水资源保护工作中地位、职责和权力,建立一个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系。

  首先,以法律形式确立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地位,明确其实际管理权,加强流域机构的建设。其次,将水资源保护工作纳入市场经济的范畴恩佐注册_恩佐平台,提高污水治理费,从经济方面减少水污染。最后,统一规划流域内水资源,保证流域的生态流量,以实现流域的环境质量目标为前提,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严格执行取水量、排污总量及相应的总量分解目标。

  水资源保护的目的是要高效节约用水,防治水资源污染和水土流失,严格限制地下水超采,保护水源地免受不合理侵占,防止水流阻塞、海水入侵等。因此,应当统筹考虑水资源,制定有关法规,依法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进行统一管理,做到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厉行节约、全面保护,使水资源的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我国水资源严重紧缺,但是水资源浪费和污染也是非常惊人,要通过各种措施强调节约用水,包括调节水价、宣传教育、限额供水、开发新工艺、新材料加强水资源的利用等。此外,由于我国农业用水量大,而且大部分实行漫灌、漏渗,从而使水消耗量十分严重,应提倡喷灌或滴灌方式,同时输水渠道也要采取防漏渗措施。为了控制水污染的发展,应该建立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工业企业必须积极治理水污染,尤其是有毒污染物的排泄必须单独处理或预处理。首先将水源与废污水完全隔离,划定水源专用河流,不允许任何废污水排入,或者专门建造高架或地下管道输送饮用水源。其次,废污水必须经过处理达标后才能排入划定的河流或地下管渠,用作农作物灌溉。因此,加强污水的再利用,也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

  首先,加强水资源保护的投资力度是加强水资源保护能力建设,增强管理水资源综合能力的重要保障。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大资金投放,尽快制定适当的法律法规和出台新的政策,利用行政、税收、金融等手段,吸引社会资金流入水资源保护领域。同时要加强水资源保护机构的能力建设,在逐步完善常规水质监测的基础上,大力提高水环境监测系统的机动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自动测报能力。建立基于 利澳登陆公用数据交换系统和卫星通信的水质信息网络,增强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预警、预报和防范能力。其次,进一步做好对从事水资源保护工作的技术人员的岗位培训,提高水资源保护队伍的整体素质。要依靠科技进步解决水源保护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保护工作的科技含量;要注重政策研究,特别是在资源保护中的经济政策,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指导。水资源保护是发展中的重要事业,要加强研究与开发,掌握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满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求。

  针对我国水资源的日益短缺以及水环境严重污染的问题,应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等各个环节上采取措施,完善对水资源的保护。既要努力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又要积极开辟新水源,狠抓水的重复利用和再生利用,协调水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加大水资源保护的投资力度,以促使水资源问题尽快解决。

  [1] 武雪艳.我国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控制对象[1]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21):211--212

  在水土流失中表现出来的土地退化、地力消退的重要原因。在土地管理中我国的土地主要表现在滥砍滥伐、过渡垦植是导致水土流失的重要的人为原因,这样在应对水土流失中我国的水土流失的主要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6.8%,建国以来,我国为水土流失的应对策略也提出了一定的调整和控制,造成经济损失严重。

  在积极推进的地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同时,由于设备不齐全,环保意识差,对于工程实施中的一些重要的问题控制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因此,在完善矿产资源生态建设上,不能真正的针对整体的情况进行分析,这样造成了有长矿区的地方的土体污染的情况存在。

  在经济快速发展中,由于对环保工作做得不够充分,在整体的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着对生态建设发展的不足,这样对整体的经济发展与建设是不利的,因此,在发展的同时,针对整体的情况进行综合性调控中的缓慢问题,将整体的情况进行综合性控制,这样整体的进行综合性调控,阻碍了可持续发展的步伐。

  调整经济的增长模式,对于产业化政策的控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并把整体的产业结构进行综合性控制,最终调整一系列的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的布局政策的控制,这样在三大产业调整中,一般都是加强整体的控制上进行综合性控制,推行产业调整的政策与产业的布局政策的都应向资源的调控,向集约的产业转化,并从整体的技术结构进行调控并鼓励各地区集约的技术与项目。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主要受到了土地资源的约束,在整体的城市化进程中主要提供一定的主体性控制,来确保土地征用的问题的解决。在土地利用中主要是着眼于现有的土地管理中存在整体性问题进行分析,这样在加强土地利用中的其他的土地管理控制记性合理的安排,最终将整体的资源调控进行合理的安排。因此,不仅要考虑当地的发展的需要,还要对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处于主导地位。

  (1)控制建设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城市化进程中不仅要合理的安排劳动力,将投入的劳动以及资金技术等进行合理的调控,这样将整体的资源进行相应的调配,最终保障资金的合理控制性。因此,在土地利用稳定的基础上提高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率,最终将整体的资源进行相应的调控,达到对城市化水平中的耕地数量压力的缓解,这样在科学规划土地资源的利用上,不仅将整体的资源进行再控制,还能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从根本上进行相应的调整,保证高度的内涵以及外延式的控制工作,保证整体的建设用地的调整工作,最终从整体上提高土地的集约化水平。

  (2)依据土地的开发,挖掘城市土地潜力。在土地的开发中发展以内涵为主体的土地资源管理,发挥其城市土地的利用潜力,将整体的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性控制,这样在城市的利用中的土地的机构控制进行综合性的调整,并最终完善土地的开发利用工作。

  (1)加强耕地的平衡性建设。在耕地利用上实施耕地的利用状况的调整工作,加强国家的粮食安全的管理,这样不仅能够维护我国要求的“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一直以来,对于各地的数量保护的要求比较模糊,更没有考虑到区域人地的调整工作,加强人地协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政策的实施效果。在土地的利用的基础上,不仅需要调控整体的资源平衡性,还需要加强整体的资源控制,这样在调整资源利用上进行综合性控制,保障资源的相应的控制与调整工作。

  (2)严把用地审批关。对土地的利用上不仅要保证对土地的耕地加强后的监督工作,保障土地的纠正的各种违规土地的项目用地工作,将整体的城市中的建设用地进行再次的复核工作,并将备案进行的检查工作落实到位,建立整体的资源控制中存在的一些其他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沟通与管理,最终保证土地利用中的信息评价的机制。

  (3)全面实施国土资源管理听证制度。对整体的拟定的整体的基准的造价调整,对整体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总体的规划控制,对有些地域的调整分析进行综合的实施方案,保证农田水利的实施方案,在实施中举行听证会的建设,这样从整体中进行的国土资源管理中存在得出问题践行,保证依法进行综合性调整工作,这样在加强整体的土地管理实施工作中,不仅需要控制整体的政府职能,还能依据一定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转变进行听证权利,全面推进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完善性发展的整体过程要求。

  (1)实行土地保护策略,保护土地质量。在土地利用中不仅要保护整体的土地利用,加强以耕地为基准的土地的质量保护,减少水土流失,保障整体的水土流失中的土地控制,这样在整体中的水土流失的建设中,不仅能够维护粮食建设,还能从根本上进行综合性调控,提高经济作物的实用能力,保证农田的整体的控制措施,最终要求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休耕,达到长远控制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并最终进行综合性调整工作,保证生态环境的建设。

  (2)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我国的耕地处于明显的下滑趋势,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的需要,在整体的生态退耕建设中,集约利用土地,提高耕地的生产水平,这样加大农田的生产建设,提高高质量农田的比例,进行投入使用。改造那些低的农田质量,挖掘土地的生产能力,并将耕地的再使用以及废弃的土地的合理开发等进行综合性的调整工作。

  农药以及化学药品是对整体农业发展的破坏,在看到农药使用中,带来巨大的生产效益的同时,还要改善农田的生产水平,保证农田利用中的生态环境平衡。对于杀虫剂的大剂量使用,也使得害虫也具有了抗药性,造成了农药的破坏性污染,这对天然的生态系统也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综上所述,加强土地管理不仅仅是要调整整体的土地集约的利用现状,还需要调整土地保护策略,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将经济的发展与农村耕地的利用进行综合性调整,保证对土地的合理化利用。

  截至2004年,全省各类湿地总面积达到365.17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1.87%,而全国湿地总面积仅占国土总面积的6%。江西的湿地总面积在全国处于前列,并且湿地占国土面积的比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按照《国际湿地公约》的划分,湿地分海洋湿地、陆地湿地和人工湿地。江西没有海洋湿地,而陆地湿地的20种类型中江西有15个类型;人工湿地的10种类型中江西有8种,包括了除咸水湖和荒原湿地外的内陆湿地的所有类型,类型较齐全。

  江西湿地水系是以鄱阳湖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境内的赣、修、抚、信、饶五大水系均汇入鄱阳湖而进长江,湿地水系非常完整。全省水资源总量为1416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七位。江西境内的河流湖泊水质基本良好,除极少数流经城市和工业集中区的河段外,绝大多数达到国家Ⅱ类及以上水质标准。

  江西种类繁多,面积巨大的湿地,成为野生动植物迁徙、繁衍生息的优良场所。江西湿地中有湿地高等植物127科、332属、697种,上了国家第一批重点保护植物名录的有12种。尤其是鄱阳湖珍稀水禽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鄱阳湖保护区记录的鸟类有310种,约占全国鸟类总数的四分之一,属国家级保护的动物有白鹤、白头鹤、灰鹤、大鸨、白鹅雁等51种之多。

  江西湿地大规模的开发是在最近五十几年,开发的目标是以农业生产,特别粮食生产为主。为满足建国后人口剧增的需求,不得不倚重于省境内丰富的湿地资源,尤其是在“以粮为纲”的年代,全省掀起向湖泊要耕地的,湿地呈现出无序围垦和过度开发的状态,湖泊面积急剧减少。以省内最大的湿地鄱阳湖为例,从1954年到1976年这22年间,湖面面积累计减少1245km2,年递减达56.6km2,速度惊人!

  江西省同时也是我国血吸虫病的高发区,为了消灭钉螺,在一些重点疫区不得不对湿地进行排涝和围垦,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仅鄱阳湖区域由于对钉螺的控制而减少的湿地面积达600km2。进入20世纪80年代,对湿地的围垦以水产养殖为主。改革开放后,全省的城市建设进入历史最快发展时期。城镇化导致围湖造地,河道淤塞,市区及周边农村的湿地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

  近年来,江西经济开始进入快车道,自“九五”以来,全省GDP一直保持9%以上的递增速度,环境污染问题开始凸显。湿地受到其周边地区的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与生活消费污染的影响不断加大。如:鄱阳湖湿地虽然总体环境尚好,但近年来局部污染逐渐加重,“九五”期间水质监测结果表明全湖平均有64.2%的断面为Ⅱ类水,30.5%的断面为Ⅲ类水,劣于Ⅲ类水的超标断面占到5.3%。

  同时,环境污染导致湿地水体富营养化出现,使浮游生物单一,甚至出现藻类爆发性增殖,破坏了生态平衡,最终降低了湿地生物的多样性。总磷浓度来看,省内最大的湿地鄱阳湖也已开始出现富营养化。

  长期以来,人们对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缺少全面和科学的评估,一般只注重生物资源的直接消耗价值(食物、医疗、原料等),而忽视生物资源潜在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不少地区将湿地当作大自然赐予人们的免费财富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利用,竭泽而渔、滥采滥挖、随意捕猎现象很是普遍。如:在鄱阳湖南矶山自然保护区,每到秋冬季,渔民就挖开湖堤放水捕鱼,即所谓的“堑秋湖”,对湿地生态带来严重影响。

  生物资源利用过度使越来越多的生物物种,特别是珍稀生物面临濒危或灭绝。据20世纪60年代的调查,鄱阳湖有湿地植物119种,到20世纪80年代调查时就减少为102种,物种消失速度令人震惊!江豚在鄱阳湖数量不断减少,白鳍豚已濒临灭绝。生物资源利用过度也使江西的渔业资源遭到破坏,渔获物群体结构呈低龄化和个体小型化趋势。

  湿地作为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包含许多资源,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如林业、农业、渔业、牧业、环保、水利等等。管理部门纷杂、众多使江西湿地的管理长期处于混乱当中,关系不顺,界限不明,湿地保护处于各自为政的尴尬境地。江西湿地管理机构普遍不健全,设置也不合理,尤其缺少综合管理机构。

  目前,我国尚未制定专项的《湿地保护法》,拥有丰富湿地资源的江西省对于湿地保护的地方性法规长期处于空白。2005年,《江西省鄱阳湖湿地保护条例》颁布实施,江西省成为继黑龙江省之后,全国第二个通过地方性法规保护湿地的省份。然而,法规条例在实施时依然存在问题,对湿地的界限不清――到底哪块是湿地没有明确界定,很难达到治本的目的。除鄱阳湖,东江源外,江西境内的其他湿地基本上没有立法保护,处于非严格意义的保护状态,仅限于一般的行政保护性管理,亟需进行开发、利用、保护等多目标并行的科学管理。

  江西省的湿地研究基础薄弱,湿地专门研究机构较少,人才匮乏,尤其是缺少国家级的研究队伍。长期以来,江西在湿地科学研究方面获得国内外的资助相对较少,本省的科研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江西湿地研究的深入开展。

  从现实情况看,迫切需要加大对湿地基础研究的投入。同时,需要整合研究机构,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尽量避免研究项目的重复和缺少创新,要加强对湿地资源可持续高效经营的原理和技术的研究,探索湿地生态系统的逆向演替和衰退规律,提出退化湿地的恢复与重建的生物对策、技术和措施,建立健全湿地监测和评估系统等等。

  截至2004年,政府已颁布了与湿地保护有关的法律15部,法规18部,然而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统一的湿地保护法。针对这种情况,江西地方政府完全可以先行制定地方湿地保护法规或条例,来对本省丰富的湿地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管理。目前,鄱阳湖湿地、东江源已有法规出台,但江西境内的绝大部分湿地还处于法律真空状态。随着江西经济近年持续快速增长,对湿地资源的影响程度也与日俱增,迫切需要需要在全省逐步建立完整的湿地法规体系。

  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各部门各级湿地管理机构。与此同时,尽快建立一个统一协调和管理部门,也即成立湿地综合管理部门,统筹兼顾地进行湿地保护和开发利用,发挥湿地的经济和生态综合效益,实现江西湿地资源的永续利用。

  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最终需要全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对湿地资源保护的有效性和资源合理利用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众和管理决策者对湿地重要性的认识和观念的转变。因此,应通过教育设施和报刊、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体提高公众对湿地生态效益的认识,强化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

  湿地环境教育的重点对象是湿地及周边的居民,他们的行为对湿地资源有直接重要的影响。近50多年来,在江西广大的湖区,人口已翻了一番多,并且贫困人口比例高,人口素质普遍偏低,给当地湿地保护带来难度。应当重视对这部分人口进行湿地保护法规、条例的宣传以及湿地生态环境重要性的教育。

  江西传统的湿地利用多以扩大耕地为主,这是一种典型的粗放型开发模式,对湿地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使其环境功能遭受一定的破坏。湿地开发的强度必须在湿地生态系统可承载的范围内。把对湿地资源的粗放型开发模式逐步转变为集约型开发模式是实现江西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

  当前,应当积极引导农民退耕还湖,适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水产养殖、果树栽培等为主的生态农业,应成为江西湿地开发的重要模式。另外,还应开展多种途径的资金筹措,推广湿地生态补偿政策,尽量使工业占用的湿地能够置换出来,逐步恢复其优良的自然生态功能。

  我国林业发展一直存在一个客观的实施,措施在加强,但林业土地却在逐年递减,从其原因来看,除了城市扩张,环境污染外,就是营林工作自身的管理问题导致的这一结果,对此,作为现代营林的工作人员,有必要从自身出发,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营林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林业环境,为生态平衡做出贡献。

  造林工作对树苗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成为林业工作中对造林工作质量检验的重要方法。营林工作可以更好的掌握造林工作的状况,对树林的情况有更加全面的把我,因此,营林工作是验收造林质量的重要方法,以客观的角度分析问题,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根树木从小树苗长成木材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必须要确保在生长过程中不会受到自然灾害影响,避免人为破坏,树木成才后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营林工作在整个林业发展过程中发挥记录员的角色作用,对树苗生长状况时刻关注。

  造林工程涉及面较广,必须要与当地的环境相结合,执行相应的造林施工方案,根据树木种类、土壤情况、气候等因素确定要如何造林,按照计划执行,真正保证造林的质量,从根本上推动我国林业事业的发展,维持生态平衡。

  植树造林对水土平衡与防风固沙具有重要作用,如果一个地区的植被覆盖率不足或者遭遇雨季就会导致泥沙流入河中,破坏生态平衡,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大面积的防护林可以削弱风速,减少风害对环境的破坏。

  林区人员通过开展营林工作可以增加收入,除了熟林外,还包括药材、林区副产品等,通过对这些产物的处置来增加收入。同时树林具有吸收灰尘、一氧化碳的能力,部分树木还具有杀毒、治病的功效。总之,营林工作不仅可以美化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同时也可以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我国的营林工作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出现问题在所难免,解决问题是前进道路上的必然过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我国营林的种子园仍是多年前的品种,更新速度不够及时,受到多种因素制约,我国的林木良种基地建设较为落后,培育工作难度较大,所培育的数量远远达不到森林发展的需求,质量也无法满足要求。

  目前,我国营林工作发展脚步较为缓慢,不论是育苗、苗圃管理工作都与市场经济发展不适应,差距仍然十分明显,无法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

  在造林更新工作中,苗木的整体投入量较多,与最初的设计相距甚远,影响我国林业事业的发展。

  这是严重影响我国营林工作发展最主要的问题之一,管理工作目光短浅,鼠目寸光,过于注重眼前的经济效益,缺乏长远的目光,无法实现森林的可持续发展。

  营林人员的综合素质是直接影响营林工作最关键的因素,从目前我国营林工作人员的构成情况来看,很多人员都不是专业院校毕业,对营林知识一知半解,根本无法满足营林管理工作的要求,导致森林中树木质量较低,根本无法满足森林的可持续发展。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当前我国营林工作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我国林业事业的发展,阻碍营林事业的进步,对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诸多负面影响,对此,国家相关单位、营林管理部门、营林管理人员必须要对其高度重视,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管理,提高营林工作质量,推进我国林业事业的发展,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营林工作是林业发展的根本,在生态发展与环境建设中都是不可替代的。在国家有利的支持下,很多地方单位与地方政府都加大了对营林工作的重视,但很多地方单位自行做主,把握的不够准确,尽管对森林的生态性与公益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却对其经济效益认识不足。从其原因来看,主要是由于退耕还林过度,很多林农的经济效益不明显,甚至不是即使就可以收到效益的,根本无法满足种植人员的经济及需求。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导致林农营林观念不足,对营林工作十分抵触。作为现代营林工作人员必须要因地制宜,遵循当地环境的特点,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营林工作的力度,同时允许林农使用一部分退耕还林的土地,减少经济作物的种植数量,满足自身的生活需求。同时也可以允许林农在森林中进行草地的养殖,通过其他的种植方式可以促进营林人员的经济效益增加。部分林业地区为了加快林业发展的速度,种植树木的种类十分的单一,一旦林区发生病虫害,非常容易导致整个林区小时。面对这一环境,必须要对具体的情况有清楚的了解,灵活改变营林工作的方式,根据地区的差异性选择不同的物种,增加物种的多样性,满足营林工作的需求,同时也减少风沙等自然灾害对环境的影响,更好的发挥营林工作的作用。

  营林工作是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的,除了政府或者营林单位自身,还包括民众与营林工作人员。营林工作人员是直接接触营林的人,其保护意识对森林的管理至关重要,是不可替代的。从目前我营林工作的具体情况来看,很多营林工作人员对森林保护意识认识不足,尤其是边远地区的民众与工作人员,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对森林大肆砍伐,保护意识严重不足,森林更新速度不及时,种植难度较大,供求关系不平衡,无法实现森林的可持续发展。面对这样的形势,政府、林业管理单位、营林工作人员必须要加大宣传的力度,通过培训、讲座、宣传单发放、广播等方式让民众了解到森林保护的重要性,同时要着重强调破坏森林的负面影响,让民众认识到保护森林的重要性。通过合理的宣传在社会上营造出良好的保护森林氛围,增强群众对保护森林的意识,唯有如此,才能在社会上形成主动保护森林的氛围,实现我国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推进我国林业事业的发展。

  在种苗基地的建设工作中必须要尽量选用优良的树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良种培育水平远远落后,差距较大,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必须要增强对种子园建设的重视,不仅要扩大规模,更要重视其质量的建设。

  目前,我国的母树林结构合理性较差,为了提高质量,可以适当的增加母树林的比重,同时结合环境与市场的具体情况,改善现有结构,加强抚育,使其作用得到合理的利用。

  政府是林业工作开展的保障,营林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政府的管理机制,生态补偿机制应运而生,是以政府为主体,各个单位共同参与,在政府的调控下多方支持的机制。该机制的建立可以使工作得以更加顺利的进行,同时完善了生态建设融资机制,实现了生态与环保发展的双重目标。

  我国在植树造林过程中会保存树木,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保存的树木越来越多,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大大提升了营林生产的工作水平,造林的成活率与保存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可以适当的减少保存的树木,减少浪费,同时也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也减少成本的投入,节约造林成本,进而促进效益的提高。在管理过程中运用现代化的方式提升管理水平,转变管理理念,实现多种树木共同生长的目标。

  市场是树木消费的主要方向,因此,不论是育种还是种植都需要以市场需求为主导,尤其是集约及经营生产工作,必须要提前考察市场,然后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树种,增加树种的成活率与利用率,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也促进我国营林工作水平的提高。

  营林工作人员是营林工作的核心,人的素质直接决定工作质量,对此,不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工作人员自身都必须要注重提高素质,满足不断更新换代的要求,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更好的为林业的发展做贡献。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我国的营林工作当前尚处于发展探索阶段,难免会存在问题,政府、营林部门及营林人员都必须要引起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因地制宜,从多个角度进行探索,不断地改善营林工作水平,加强宣传,提高营林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更好的发挥林木在环保工作与生态平衡中的作用,促进我国营林工作水平的提高,推进我国林业现代化的发展,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最大的问题是环境保护问题,因为环境保护问题关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解决环境保护问题,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解决环境保护问题,宣传作为一种手段必须得到重视,但是宣传只是环境保护工程中的一部分,宣传只是这个宏伟工程的一部分,宣传这部分必须调动所有传媒层面的参与,任何一个传媒,即便是中央电视台这样有力的传媒机构,也非常难完成这样巨大的系统工程。自然环保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手段来宣传环境保护问题,能够极大的吸引电视观众,把观众带到情节当中,以此来让电视观众对环境保护问题作出深深地思考。同时,自然环保纪录片用真切的镜头,人性化的表现手法,触目惊心的镜头,表现自然之美和环境破坏之恶,更能冲击人的心灵。《北极传说》是目前我最喜欢的自然环保纪录片,它用唯美的画面和震撼的情节敲击着每个观众的心。我惊叹生命的伟大与艰辛,惊叹自然的神奇与严厉。我替Nanu死去的弟弟惋惜,我更替已经不复存在的北极环境惋惜。你要是看了就不会忘记雌北极熊带着小北极熊宝宝出去觅食的温馨和甜蜜,还有海豹们一起跳舞的可爱与憨厚。同样你也不难想像这些动物们因为环境改变需要面临的新的困难与挑战有多么的可怕。环保问题是最近一直热点谈论的话题,我想说问题其实我们都认识到了,但是真正要做到环保,好像没那么简单。影片最后的时候那个黯然的“IF”(如果),久久的徘徊在观众的脑海里,导演挑选了一些孩子来直白的告诫大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重视环保,从小事做起,如果心中多一点温暖,就能留给北极多一点冰。

  纪录片的作用就是唤醒大众的意识,自然环保纪录片对人的影响大多都是意识上的,并且是潜移默化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我是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栏目的忠实观众,多年收看节目,让我对自然越来越了解,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也是越来越强烈。越是清楚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越能感觉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从我自身而言,我不会捕杀或者笼拘鸟类,我不会虐待动物,我会尽我最大的可能去节约任何资源。同时,自然环境保护纪录片能以一种特殊手段展现自然的伟大力量和自然本身的美。自然环保纪录片通过声音与画面的相互配合传达给人们精神,这种精神是永恒的,那就是真诚,执着,坚韧,决不妥协。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我们一方面要用自己实际的行动去保护珍贵动植物资源,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拿起手中的摄像机记录下这些美好的瞬间,作为珍贵的资料保存起来,以备后人查阅。确实是这样,物种在不断的灭绝,你不会知道明天你看不到什么物种,也许若干年之后,很多你今天熟悉的动植物,都只能在影像中看到了。今天的自然纪录片,首要任务是唤醒大众的环保意识,向大众介绍自然的美丽和自然的改变,呼吁大家开始行动,同时它的客观真实性,也使它可以作为科研资料或者用于自然教学当中。自然纪录片和自然研究一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拍摄才能抓住自然的发展路线,比如《森林之歌》中《云横秦岭》一集将秦岭中的稀有动物金丝猴、大熊猫、朱鹮摄入镜头,还讲述了一个川金丝猴政权更迭的故事,播出后这个故事是关注度最高的一个。这得益于西北大学多年对秦岭川金丝猴种群详尽的研究。而同时,《森林之歌》为正在消逝的中国原始森林,留下了30,000分钟珍贵的影像档案。这批档案以系统、中常时段的学术视野和浓厚的自然价值观,相对完整的勾勒出不同类型原始森林内部复杂的生态链条和纷繁的变迁过程,这对以后其他研究自然的人,提供了不少的便利。

  自然纪录片在很大程度上平衡了纪录片的发展。纪录片绝大部分是以记录人类生产活动为主,而人类仅仅是地球上无数物种中的一员,只记录人类就显得非常片面。自然纪录片的存在扩展了记录范围,平衡了记录对象,大大提高了纪录片的价值。从生态美学的角度说,人类既不是宇宙的精华,也不是万物的主宰,只是自然界的物种之一,所以人类没有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任何特权,不能随心所欲地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而应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也就是要亲近自然。过去人们在提及一种植物或者一种动物的时候,就是可食用、可药用,这完全是从人类为中心的角度出发的。自然纪录片,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自然、亲近自然的机会,可以提供人们思考个人行为以及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关系。纵观人类发展史,几乎每一次技术的重大进步、每一次生产力的巨大提高、每一次生产关系的革新,都不同程度地改变着地球的生态环境。在一定意义上说,人类自身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或多或少的破坏。但不同于其他物种的是,人类具备减少或抑制这种破坏的智慧和能力。人类社会经历了从征服自然到亲近自然的转变,当人们发现越来越频繁的灾难与日益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时,生态学、生态美学、生态主义备受推崇,这些思潮为纪录片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自然环保纪录片也是应运而生,肩负使命。

  自然环保纪录片的功能还不止这些,它在国际交流、科研教育、影视娱乐、日常生活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世界范围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和生物的多样性,决定着人类要研究地球环境、研究人类与自然,就必须加强国际合作和国际交流,而自然纪录片就是其中一个良好的手段。作为影视节目的一员,自然纪录片也是人们精神休憩的驿站,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是精神的支柱。

  [2]徐佳,卓伟维.中国自然纪录片发展现状思考[J].影视文学,2011(9).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下半年日益提高,生态平衡、环境保护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尤其是广大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的矛盾十分突出,生态环境的形势非常严峻。所以,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积极探讨对其进行治理的对策。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在广大农村,人们的生存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依赖就更为直接。应肯定的是,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农村环保工作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就,主要表现是:开发建设了多种绿色工程,增强了农村自然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水平;农村环保投入有所增加,且环保投入已经纳入到国家重点投资领域;农村环保科技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环境科技支撑能力逐步增强;农村治理、控制环境污染的能力在显著提高,已经有了较成熟的环境保护经验和管理办法;环保理念开始渗透到农村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但是,从总体上看,农村生态破坏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生态质量继续变差,功能持续降低;生态环境污染继续加重,已经由点源污染向面源污染的趋势发展;生态灾难增多,生态建设跟不上生态破坏的力度和速度。因此,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已经是迫在眉睫的大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需求,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处理好农村建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畜禽养殖及水产养殖是农民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但由此带来的是集中、高密度养殖,其产生的污染往往超出了环境容量。

  村镇居民产生活污水、垃圾随意倾倒,造成了很大污染,特别是在夏季,到处蚊蝇滋生、臭气熏天;还有在农田、村庄院落焚烧秸秆,造成了大气污染;塑料地膜和塑料制品的无控制使用,使农村的白色垃圾污染不断增加。

  化学肥料替代有机肥料造成的污染随着农业的发展越来越严重,烈性农药成本低、效果大,厂家商家有利,农户使用方便,所以屡禁不止,使用这类农药后,暴雨冲刷,必然形成大面积污染。

  据统计,全国每年因工业废水而污染的耕地面积达2亿多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5%左右,每年因污染减少的粮食超过了100亿kg,直接经济损失125亿元,其中因农业工业污染和破坏而引起的达47%以上。

  在农村,滥垦滥伐,滥捕滥猎现象严重。有的栽上几年的小树,就被随意砍掉。更有甚者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肆意乱捕蛙、中华蟾蜍、蛇等国家保护动物。这都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

  由于多方面因素,目前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水平还底,环保意识淡漠,对环保没有迫切的要求和污染后果的危机感。因此,人为的、随意性的破坏环境问题十分突出。

  由于农民多年的生活习惯和农村落后的环境基础设施,生活污水任意排放,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随意丢弃,造成垃圾成堆、污水横流、河道淤塞等现象突出,对农民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农村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程度极高,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已经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而这种“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正是面源污染最为重要的来源。

  农村中对环境冲击最大的是非农产业的快速增长,乡镇工业污染可以归咎于产出增长快、资源利用率低、污染处理率低、技术进步慢和环境管理不力等原因,集中表现在四方面:一是污染排放总量增加迅速;二是污染治理水平明显落后;三是环境管理制度落实不够;四是缺乏适宜的诱导政策。

  农村环保机构没有设立,环保经费严重短缺,环境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成为影响农村环境的重要因素。目前的农村乡镇,受经费和编制的限制,没有设立专门的环保部门,环保经费更是不足。同时,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提醒农民关注环保问题。

  我国人口基数过大,增长速度过快,通过对粮食、能源、水、住宅等基本生活条件的巨大需求,给自然资源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破坏。

  政府对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有三个: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政府要确实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切实加强农业污染的监管和执法力度,把农村环保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同时,要增强各级领导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非常重要。

  积极发展有机农业、鼓励建设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通过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从根本上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制定政策,鼓励土地由分散经营向集中经营转变,由农户经营向农庄经营转变,努力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更主要的是有利于农业面源的污染控制。

  目前,我国环境管理主要是通过对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而这种管理方式只对点源污染的控制有效,对解决面源污染问题的意义不大。这种情况下摸清面源污染的状况,收集农业面源污染可靠的基础资料,进行适合国情的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与政策研究已是环境污染治理的当务之急。

  当前,农村生活污染控制的重点应该放在环境治理上,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应操之过急。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实力及技术手段的欠缺,一味地采用城市环境处理体系显然是不现实的,必须针对农村地区的资源与环境条件,开发推广切实可行、因地制宜的、较低成本的处理技术,然后共聚财力,分级实施。

  当前,乡镇工业污染控制应采取的措施是:建立环境管理机构,完善农村环境管理网络;完善乡镇工业园区,建设一套完善的环境管理制度,配套污水等环境治理设施;优化乡镇工业布局,增强农村环境管理的能力;加速技术创新和推广,发挥技术创新在乡镇工业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课堂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因此,教师必须重视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来为学生渗透环保的理念,树立他们的环保意识。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内容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这就为渗透活动提供了天然的条件,学生也应当积极地阅读相关内容来提升自身的环保意识,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通过讲授生物教材内容,教师可以挖掘与环保相关的素材,将生物教学与环保理念有机的统一起来,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v授“关注生态工程的建设”时,我为学生通过播放图片和视频资料重点讲述了我国生态工程建设的实例。我首先播放了前些年北方沙尘暴的景象,看着人们在沙尘中艰难地行走,学生们在下面窃窃私语,然后又为他们播放了河水营养化的场面,看着工厂肆无忌惮地在排放着污水造成河流大量大面积地污染。接下来,为他们讲述了沙尘暴的原因、富营养化的原因,三北防护林的作用及生物净化的基本原理等内容,引导学生树立环保的理念,同时还为其讲述了我国生态工程建设的悠久历史和所取得的成绩,国外对我国生态工程建设的积极评价。通过将教材内容与生态环保相结合,学生能够体会到破坏环境的危害和生态工程的积极意义,这能够使他们在完成学习目标的同时,还能养成对身边环境保护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单单讲授环境如何遭到破坏、人们如何肆无忌惮地破坏生态,这会对学生造成负面的影响,使他们出现消极的情绪。在此情况下,教师要联系现代科技为学生讲授一些科技成果,使他们看到科学家为环境保护所做的努力,在其内心种下环保的种子。通过对现代科技的了解和学习,学生能够明白一些最新进展,也会增强治理污染的信心,这有助于提升他们对生物学科的热情,发挥其自身的学习主动性。

  在讲解“基因工程的应用”时,我为学生列举了基因工程在植物、动物、微生物方面的具体应用及成果后,帮助他们开阔自己的视野,掌握基因工程的最新进展。在讲解植物应用时,我列举了基因工程在抗虫、抗病等方面的最新发展和成果,即,棉、玉米等抗虫植物的研究成果,以及抗病毒的小麦、番茄等植物。在介绍动物应用时,重点讲解了生产转基因的药物等内容。随后,我为他们展示了一些污染的情况,讲述了基因工程在面对石油污染时候的应用,即,科学家组成“超级菌”分解各种石油烃,消除浮油的影响,从而彻底消除原油的污染;科学家将聚磷基因与硝化基因导入到人体大肠杆菌中,使其吞噬汞和降解土壤中的DDT细菌,从而达到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的效果。通过对这些科技成果的了解,学生的课堂主动性大大提升。

  在高中生物试卷中,很多试题都是以生活为背景,通过与实际相结合来考察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鉴于此,在布置作业过程中,教师不妨设置一些与生活相关的试题,帮助学生熟记教材内容,提升生物环保的思维,最终为获得高分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也应当注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体会和感悟题目背后隐藏的意图,通过与生活阅历相联系来感受生物学科的重要性。

  (1)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不能解决的问题是____。①防止区域内水土流失;②有利于保存土壤内的氮、磷、钾等养分;③使土地优化利用;④解决长期干旱无雨的问题。

  (2)20世纪90年代后期,长江流域经常发生洪灾,究其原因是上游地区对森林的过度采伐,这能反映出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是____。①过度依赖煤、石油等能源;②资源开发过度,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③过分依赖农家肥,造成土壤结构破坏;④对水资源缺少足够的认识。

  (3)下列措施中不符合城市生态工程建设基本原理的是____。①城市规划,分区建设工业区、居住区、生态绿地等;②大力推广“环境友好技术”和低污染清洁生产工艺;③采用浮床工艺法等手段治理水污染;④用法律手段严禁汽车上路,禁止造纸厂、酒厂生产,以断绝污染的源头。

  学生通过完成这样的练习,就能够对生活中的生物知识有所了解,也能够树立环保的理念。

  党的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强调“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围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确保生态安全3大问题,本文探讨了长白山生态气象服务的必要性,对长白山生态气象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长白山是松花江、鸭绿江和图们江三江源头,三江流域面积61.2万km2,拥有欧亚大陆东部最为典型、保存最为完好的、典型的温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长白山森林覆盖率极高,植被较好,从海拔600~2000多米均有植被覆盖。1960年建立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面积21.5万hm2,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保护最好的原始林区,保存着欧亚大陆从中温带到寒带完整的野生植物区系和特有的动物区系。2005年,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委会成立后,加大了对生态保护的力度。

  据长白山科学院统计,长白山地区生物多样性是地球同纬度其他地区的2倍,其中木本植物是2倍多、草本植物为3倍。目前,长白山共有植物2639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4种,动物1586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9种。

  长白山拥有温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是东北亚的“生态绿肺”,在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阻挡来自日本海的台风、生态干扰和外来物种入侵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作用,保障着我国东北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的生态系统平衡,是防止整个东北乃至东亚地区荒漠化向东扩展的最后一道生态屏障。

  自然生态系统极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发生不可逆转的破坏,如森林、草原、湿地、湖泊、冰原等脆弱性生态系统的退化。近年来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因气候变化、旅游开发、人口增加等因素影响,原有的生态平衡已经出现被打破的现象。尤其是2000年以后,长白山气候变化明显,长白山主峰夏季降水量呈明显减少趋势,降水日数2000年以后较60年代10a平均减少了18d,近50a来,长白山西坡东岗年平均最低、最高气温总体均呈上升趋势,增温率分别为0.518℃/10a和0.082℃/10a,平均最低气温上升明显。目前,受气候大背景变化的影响,长白山最具代表性的5个垂直气候带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山地针阔混交林气候带、山地针叶林气候带、山地岳桦林气候带、高山灌丛气候带、高山苔原气候带的分布已经发生变化,岳桦林带开始向上延伸,高山苔原带退化现象明显;出现了外来物种入侵的现象等;

  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明显增多、增强趋势。2013年8月16日,长白山出现了有水文记录以来的百年至洪暴雨,暴雨伴随雷电持续10h以上,长白山部分地段出现泥石流、崩塌现象,极端气象灾害对生态造成了一定的损失,由于目前没有针对生态损失的定量评估办法,具体造成的损失只是粗略的树木损毁、泥石流流量等间接统计。据不完全统计,长白山因地理、气候环境复杂,不断发生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极端气象灾害出现的概率明显增加。因此,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预报警报服务,提高全社会防御灾害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长白山生态气候资源丰富多样,拥有许多珍稀物种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风能、太阳能、空中云水资源、碳汇资源等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着巨大的经济、环保和生态价值。

  目前,长白山气象局监测手段、服务产品比较单一,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区内生态观测资料不全、不连续等问题,成为生态气象无进一步发展的阻力。

  针对上述问题,长白山气象局积极谋划,开拓创新,合作共建,逐步完善生态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长白山是5A级国家旅游景区,东北亚的生态绿肺,长白山气象局根据地域、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势。2013年,长白山气象局积极谋划,组织人员编写《长白山生态气象站建设实施方案》,加强对长白山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特征量(如碳通量、水汽通量、热量通量等)的长期定位观测,积累长期观测数据资料,为长白山生态资源保护,为吉林省应对与适应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经过对实施方案的多次修改完善,审核已经通过,气象观测站、生态监测站、气象雷达站“三站合一”,长白山气象局根据建设方案,开始认真部署建设任务,逐步实施,高质量的完成建设任务。

  根据建站时间及站点布局要求,长白山气象局撤消了山门自动站,在北景区瀑布与长白山国土资源局共建6要素自动气象站1个,在西景区梯子河、池南小学各建设6要素自动站1个,对长白山北坡无人自动气象站进行了迁移,使整个长白山区自动站布局更为合理。

  加强与长白山科学研究院在自动站建设方面的共建,加大生态数据、气象数据互换、共享力度,在长白山生态资源变化方面不断拓宽合作范围,共同研究气候变化对长白山生态的影响。

  围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确保生态安全3大问题,制定不同的精细化服务产品。

  森林火灾是对长白山生态破坏较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合理利用空中云水资源,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防火于未燃,非常必要。2012年长白山气象局成立至今,成功实施增雨作业5次,增雨后有效降低森林火险,极大减少了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森林生态系统在碳循环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 贮存了陆地生态系统总碳库的56%,加快长白山建设生态气象观测站的进度,长期定位观测,积累长期观测数据资料。

  目前长白山的生态气象服务还处于建设阶段,在强调“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的良好大背景下,气象部门需找准工作切入点,切实发挥出气象工作的基础性科技保障作用。

  [1]覃妙玲,冷伟,赵品建. 崇左市生态旅游气候资源评价及利用初探[J]. 气象研究与应用,2013(4).

  绿色设计也称生态设计,环境设计。其“3R”的原则,即Reduce,Reuse,Recycle,减少环境污染、减小能源消耗,可回收再生或者重新利用。环保材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

  短短两年内,中国的木料进口量就增加了一倍多,中国木材及相关行业的原料荒已经迫在眉睫。我国是个木材消费大国,但又是个森林资源十分匾乏的“穷国”。长久以来.废旧家具处理就是一个让消费者和环保部门头疼而又被家具行业忽略的问题。废弃家具中木质家具占的比重最大。木质家具寿命一般都在60年以上。但是由于建筑业的迅猛发展和人们住宅条件的不断改善,加快了更新换代的步伐,淘汰率大幅增长。每年都产生数量惊人的旧家具,如:橱柜、木沙发、桌椅等。另外,居民购房和搬迁,往往都要淘汰旧家具,产生了丰富的废旧木材资源。但我国目前对于这部分的资源回收利用率不高,因而产生了极大的浪费。

  那些未达到年限的家具弃之可惜,继续使用又觉得缺乏新鲜感。那么久家具该如何处理呢?1.送人,别人是否愿意接受呢?2.旧家具市场处理掉,但几个很低且又有些浪费; 3.再次加工利用。在加工利用就解决了上述所有的问题,既不必担心浪费,优惠增添新的气息。

  我国旧木材回收利用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利用回收的旧木材制造木质人造板;利用回收的旧木材制造木工板等建筑装饰材料;利用旧木材,塑料制造木塑复合材料;利用旧木材制浆造纸等。可见,这些回收再利用的方式都是从原料的再制造方面入手的。我们从设计的角度来作些尝试又何尝不可呢,比如选择旧木材中的可用之料,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再生产,做成新的家具或家居用品,这或许将开创废旧木材回收利用的新途径。 现代木制家具的生产工艺主要过程分为:配料、白身加工、组装、涂装、包装。

  丢弃实木家具因为发生腐朽,造成霉变等,从而使木材利用率降低或不能利用:人造板家具则因为其中含有不同的化学工业填料,在光照、酸雨等条件的影响下会发生各种化学反应或生物降解,释放出有害物质,从而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或者达不到材料的使用要求而不能被利用。

  旧家具市场的低档的人造板家具比收购的旧家具价格更为低廉,所以来买旧家具的人越来越少,对回收的家具很挑剔。旧货家具市场中,知道和愿意购买旧家具的人本来就较少,而随着家具业突飞猛进的发展,购买旧家具的人也会随之减少,所以进入旧货家具市场的家具也会越来越少,因而大多数家具会面临如何被回收再利用的问题。对此,业内人士普遍表示,设计是环保家具的关键。环保家具在设计之初就要考虑到它的回收和再利用等方面。要实现家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需要牢固树立家具的绿色设计理念和思想,实现家具材料的再循环与利用。

  回收设计可以有效的解决产品生产、使用及达到使用寿命后的再利用,再生和回收处理问题。家具产品的回收设计是实现废旧家具有效回收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

  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尽可能选用具有良好性能和与环境有良好协调性的材料。如易再生的速生材、人造板、竹材,藤材等材料。另外,在同一件家具产品中尽量限制材料的种类,最好不要超过2种。特别少用那种多相复合材料,这些材料往往增加了回收再利用的难度。

  旧木材的直接加工再利用,主要是对旧家具中保存较好的板材直接经过机械加工后的再利用。废弃的实木家具中的木材是制作沙发等家具内部支撑结构很好的材料。此外,这些旧木材也可制成拼板用于桌、椅等家具中主要受力部件,起支撑作用。板式家具大多都较容易通过拆卸得到幅面较大的板材。这些保存较好的板材经过一定的修补后目口可直接运用于家具生产。

  本文意在寻找新的途径,解决旧木材旧家具的处理和使用中遇到的浪费问题。要求做到无污染的,可回收,且具有新意。旧木家具的合理再利用理念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的话,就是现代设计所提倡的绿生设计理念。

  生态城市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环境经济学主要讨论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强调利用环境经济规律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运用环境经济学,探讨市场对解决环境问题的作用,能够为西安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持,解决城市建设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促进西安城市建设的发展。

  西安的生态环境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秦岭山区植物种类丰富,拥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三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丰富。西安境内河网密集,共有54条河流,水资源相对较为丰富。西安地处亚热带环境区域,冷暖干湿四季分明,气候适宜。良好的自然气候背景为西安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西安地处中国陆地版图中心和中国中西部两大经济区域的结合部,是西北通往中原、华北和华东各地市的必经之路。在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上,西安作为陇海兰新铁路沿线经济带上最大的西部中心城市,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桥头堡,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而且,西安高等院校众多,拥有充足的科技人才,其综合科技技术在我国位于前列,是我国重要科研、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西安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居我国六大古都之首。西安的文化遗存具有资源密度大、保存好、级别高的特点。西安自然生态优美,位于西安南面的秦岭被誉为中国的“中央公园”,是中国地理和气候的南北分水岭。同时,与旅游资源向配套的一系列旅游设施不断完善,吃住行娱乐行业不断发展,为西安的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逐渐重视环境保护,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纳入我国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当中。这些决策为城市建设指明了发展道路,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

  西安将东部、西部、南部、北部划分为不同的产业区域,其中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工业和污染产业主要位于西安的西部和北部郊区,造成西部和北部环境污染严重。虽然近几年来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治理污染,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数据资料显示,全省河流水质总体较差,其中11条河流水质为重度污染。而且,西部和北部的空气污染也非常严重,冬季基本处于雾霾天气状态,虽然政府已经将部分石油、化工企业迁出西安市区,但是仍没有市区改善空气质量。

  西安生态城市建设的管理以环保部门为主,仅仅靠环保部门的力量,无法承担城市建设的重要责任,还需要政府其他部门以及能源、资源、交通、建筑、环境、人口等各方面的协调支持,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交通污染是造成西安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西安在机动车治理上仍存在很多问题。近几年西安居民拥有私家车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与西安城市发展容量不符。西安并没有采取限号、摇号等措施来管理机动车数量,汽车尾气污染严重。而且,在交通治理的执行工作中,相关管理部门并没有尽到职责,对大货车限制进入二环的管理存在漏洞,二手车交易市场管理混乱等。

  西安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存在很多矛盾,阻碍了生态城市发展的进程,环境经济学从市场激励机制出发,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市场手段和多种环境污染治理方法,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政策依据。

  (1)根据环境经济学原则设计环境政策,包括机会成本原则、污染者付费原则、前瞻性原则和相互依存原则。这要求政府在西安生态城市建设中制定环境政策时要考虑长期机会成本,重视污染损害后果的累积性、潜伏性和不确定性,制定的相应政策要具有连贯性、长期性和综合性。

  (2)可以利用环境成本解决环境治理中的政策、制度问题。西安在生态城市建设当中,要考虑环境成本,注意公共项目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城市建设中的环保项目会产生环境成本。其中大多数排放量消减项目致力于建设某种具体的环境介质降低污染如空气和水源中的污染物总量,但是有可能增加土壤中的污染物。例如,建造污水处理厂或铺设下水管道时,有可能发生污水泄漏。当企业或消费者针对环保项目进行调整时,将产生不可预见的影响。为了改善空气污染状态,汽油生产商降低了汽油中的含铅量但会添加其他合成物,仍会对空气质量造成不良影响。再如,社会实施环保计划,要求居民缴纳固体垃圾处理费,但会导致“深夜倾倒”现象频发。重视环境成本,政府需要加强执法力度,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缓解公共项目中的环境问题。

  (3)要采取经济手段进行环境保护,包括收费、补贴、押金、排污权交易和强制刺激。在西安生态城市建设中具体的收费手段有排污收费、环境资源使用者收费、环境管理收费以及对环保企业的税收优惠。在废弃物回收方面,可以采用押金的手段。对于违章建筑或违法行为造成的环境污染,则可以对其进行违章罚款,这是强制刺激的体现。

  (4)采取命令控制型手段治理污染。①对污染企业规定许可排放量。环保局依据一定的标准将总体目标分配到具体的污染源,然后对每个污染源发放许可证,并对违规行为进行严格惩治。②对工业技术企业规定最低技术要求。即对工业生产过程或主要设备规定特定要求,对潜在污染者规定最低技术要求。

  对于第一产业,要树立市场意识,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利用森林资源促进林业发展。对于第二产业,要按照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要求,实施清洁制造和生产,有效利用资源能源,广泛使用清洁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发展循环生态工业。同时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新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建立生态产业园,推广生物工程,制造业采用新型材料和先进的技术,加快绿色制造的发展。对于第三产业,利用现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并利用旅游业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使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环境问题不容忽视,要解决城市化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可以利用环境经济学的原理,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采取一系列污染治理手段,从而加快西安生态城市建设的进程,为西安人民提供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