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利澳注册_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首页「利澳注册_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全站搜索
栏目导航
新闻详情
首页-【利澳注册】丨首页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4-07-26 04:37    文字:【】【】【
摘要:城市园林建设作为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和城市环境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园林产业在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各高校的风景园林专业也蓬勃

  城市园林建设作为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和城市环境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园林产业在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各高校的风景园林专业也蓬勃发展,百花齐放。园林是一门跨众多学科的专业,包括以植物及其应用为主要内容的自然科学、以园林工程施工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工程技术类学科、以规划设计为主要内容的艺术类学科。正因为园林类专业涵盖的范围广泛,开设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也众多,大致可以分为4类:农林院校、工科类院校、艺术类院校和综合院校,各院校因性质不同、办学背景和学科基础的不同,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高职工科院校开设的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更偏重园林工程施工和园林建筑等相关内容,其专业核心能力是园林施工技术与管理。作为高职园林类专业三类核心课程之一的园林植物类课程的设置,要根据院校的实际情况,既要满足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植物及其应用的知识结构要求,又不能占用过多的课时和资源,因此要对植物类课程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一定的课时范围内合理安排园林植物类课程、园林工程类课程、园林设计类课程这三大类核心课程。

  (1)植物类课程体系不严谨、课程之间衔接不紧密。高职园林专业完整的植物类课程体系应包括植物生理学、生态学、分类学基础,观赏植物识别,园林植物生产繁育技术,园林植物栽培技术,园林植绿地养护管理技术,园林植物造景设计,园林植物应用等。对于高职工科类院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来说,在植物学科基础薄弱、课时数有限、师资力量有限、实训条件有限等条件的限制下,要想开设体系完整的植物类课程不切实际,因此很多院校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地开设一部分课程,使得植物类课程体系不够完整严谨,课程之间衔接不够紧密。

  (2)植物类课程内容交叉重复严重。园林植物类课程体系里有部分课程内容存在严重重复和交叉,比如《观赏植物学基础》、《园林树木学》、《花卉学》、《草坪学》等四门课,里面都会涉及到植物识别分类,不同老师在讲授这些课程时经常出现重复讲授或漏讲现象;《园林苗圃学》、《园林树木栽植与养护》、《花卉栽培与生产》等三门课,都有植物生产繁育技术的内容;《园林树木栽植与养护》、《绿地养护管理》、《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都包含有植物养护管理的内容,由此可见,园林专业植物类课程内容交叉重复严重,不仅让学生对植物课程重难点产生困惑,也浪费了课时和师资。

  (3)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园林植物类部分课程内容偏重微观,强调理论知识,如在《观赏植物学基础》、《园林树木学》、《花卉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使用植物学的专业术语来讲解树木的形态特征、观赏特性及生物学特性等,导致学生只记住了植物的细微特点,对植物整体把握不够,以至于某种植物换个地方,学生就不认识了。另外由于班级人数过多或是课时限制,栽培与养护课程大多也只能在教室里学习,教学上过分强调栽培养护理论,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很少,教学效果不理想。

  (4)高职工科类院校植物实训基地建设滞后。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对实践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高职工科类院校本身植物学科基础就薄弱,植物类课程相关实验室如植物生理实验室、植物病理实验室、植物标本实验室等不完善,有的院校可能多个专业合用一个实验室,有的院校根本就没设置这些实验室,至于苗圃基地、温室大棚、盆景基地等实训场地更是设备陈旧、工具短缺、管理粗放。除此以外,院校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园林工程类和设计类课程的实训基地建设上,对植物类的基地建设投入过少也是造成实训基地建设滞后的原因。

  针对上述高职工科院校园林植物类课程存在的问题,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本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近年来对园林植物类课程做了一些改革探索。

  本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自开办以来,植物类课程经过多次整合和调整。以2008级教学计划为例,园林植物类课程设置。

  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反映园林植物及其应用类课程课时过多、课程之间存在很多的交叉和重复,应该对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以理顺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笔者对2012级教学计划中的植物类课程做了修改,如把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和草坪学的认知部分合并为观赏植物学,把园林树木栽培养护、花卉栽培与生产、草坪建植与养护的栽培管理部分及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合并为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等,具体课程设置。

  新的课程设置改革,解决了课程内容的重复和交叉问题,使园林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更加完善,师资得到高效利用。但植物类课程删减过多,使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能力缺乏延伸,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课时数有限,很难再增设新的课程或大幅增加课程内容,因此,可以将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园林苗圃学,商品花卉、园林植物与环境作为选修课程设置,以使园林植物类课程体系完善,衔接合理。

  本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在植物类课程的改革探索中,除了合理设置植物类课程,更进一步优化了课程内容。以《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为例,该课程是由四门课程整合而成,由整合之前的《园林树木栽植养护》、《园林花卉栽培生产》、《草坪建植与养护》、《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四门课组成,整合后的课时总共为144课时(不含1周实习课时)。该课程根据实际工作任务需求为驱动选取教学内容,确定为3个教学模块:模块一,园林植物生产技术(48学时),模块二,园林植物栽培技术(52学时),模块三,园林植物养护管理技术(44学时),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按照园林植物生长养护的季节性和先后顺序序化课程内容,按照园林植物生长养护的季节性和校内绿化生产养护任务来安排教学内容,授课时间安排为一整年,正好适合园林植物生长养护的季节性。学生通过该课程掌握的植物生产、植物种植施工、绿化养护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对从事相关岗位群的工作有很强的适用性,并为学生将来在园林、林业、园艺等相关行业内的职业拓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本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摸索出一套教学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如《观赏植物学》课程教学中,带领学生去公园广场实地参观认识植物、指导学生为校园植物挂牌、组织学生参加植物知识竞赛等。在《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教学中采用项目训练法,结合岗位职业能力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依据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教学理念,根据园林生产实践的实际工作流程,将课程设计为 25个学习性工作任务,让学生学做结合,与生产实际和生产季节紧密结合。现场教学法则是以课堂讲授和现场示范相结合,当场考核嫁接、扦插苗繁殖技术、起苗包扎等,或后期检查苗木移栽成活率、扦插苗成活率、播种苗质量等。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植物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认识实习、教学实习、专业技能训练、生产实习、毕业顶岗实习等。为了能更有效地开展教学,笔者已经编著了《园林植物实习手册》,对学生掌握植物材料的种类、内容作出明确的量化规定。本校新老校区有种类丰富的园林植物,这是学生认识园林植物的最佳场所,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校园条件完成对园林植物的识别工作。本校还主动与苗木、花卉企业联系,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了解市场上的苗木、花卉供应情况,并参与苗木和花卉的培育、种植、管理等生产活动,学会使用各种设施设备。在植物栽培与绿地养护管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或企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教学,安排学生参与校园绿化,亲自开展园林植物的养护和管理工作。

  实践证明,通过对园林植物类课程的整合与改革完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可使得工科类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植物类课程的设置逐步得到完善,教学方法得到提升,最终实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1] 包 志,邵 锋.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2(3):58~60.

  [2] 汪诗德.高职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文汇,2011(2):166~167.

  [3] 费 芳,李永红.高职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析[J].职教论坛,2009(9):39~41.

  [4] 张国君,王子华.园林专业植物类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业科技,2012,40(8):5076~5078.

  21世纪,环境的恶化,使人们对改善环境高度关注,经济的发展,使改善环境成为现实可能。因此,绿化美化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已经成为政府和民众的共识。创建“花园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旅游城市、生态城市”等新型现代化城市已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园林得到迅速的发展。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全国各地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纷纷开设园林技术专业,并大力开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改革,课程整合和教学内容优化成为了改革的热点。本文就我院园林技术专业课程整合和教学内容优化问题进行了探讨,对整合和优化原则及措施进行了总结,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1]

  在园林技术专业现有课程设置中,注重了单科性课程设置,专业基础课强调宽口径,专业主干课强调专业性,使课程设置越开越细,忽视课程之间的整合,综合性课程少。

  节安排的内容不足,比例偏低,少数课程未能按要求开出规定的实验和实习,实践时间不足,不能满足培养学生熟练职业技能的需求,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2]

  园林技术专业现行课程体系中,必修课程较多,而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的选修课程偏少,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个性和爱好选择课程,严重束缚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改变,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现行园林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各课程自成体系, 缺乏应有沟通, 出现如《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鲜切花生产技术》、《种苗生产技术》的教学内容重复较多, 《园林工程》与《园林规则设计》的分工不明确,一些内容相互交叉,既造成有限的课时及学生学习精力上的不必要浪费, 也使得学生在听相同内容的时候再无兴致,影响教学效果。同时,教材更新较慢,不少教材即使是新出版的,里面的内容对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并没涉及到,与行业需求脱节。

  园林技术专业的课程往往有一个相关性,例如《植物基础》、《园林植物栽培》、《植物配置与造景》这几门课的学习便是一个相关的、递进的过程。然而在目前的课程安排中,把这些作为孤立的课程来安排,没有体现一个相关性。在时间上,《植物基础》在第一期、《园林植物栽培》在第三期、《植物配置与造景》则在第五期,造成学生往往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课程的延续性和知识的相关性无法体现出来。

  园林技术专业课程整合要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既要顾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顾及学生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的培养 ,处理好稳定与更新的关系、通才与专才的关系 ,满足学生就业需要,符合高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通过课程整合更好地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园林行业和企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3]

  课程整合必须进行科学的论证,无论是内容重复、交叉的相近课程的整合,还是将不同学科的课程进行有机整合,都要根据园林岗位群和岗位对知识、能力要求,将课程合理地整合成若干主干课程,切忌随意凑合,做“大杂烩”。 [4]

  课程整合要强调专业知识的关联性、延续性和整体性,使整体功能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通过学习,其知识结构、思维结构、价值观念结构能摆脱传统单性课程下形成的知识片面性,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从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园林技术专业课程整合要遵循以人为本,应考虑到学校的教学传统,师资力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按照认知规律科学构建体系,合理编排各个知识点及纵横位置,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整合要吸收其它学科、专业、课程的有益成份,吸收兄弟院校的课程整合的成功经验,不断丰富完善发展自己,做到专业开放、课程开放。

  “必需”就是要达到本专业的能力与基本技能所必须进行的理论学习和实际训练;“够用”就是在量上不要多。园林技术专业教学内容的优化要以岗位技术需要的能力为依据,教学内容能紧跟学科发展方向,结合当地应用实践,选择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和与专业、岗位群技能紧密相关的内容。重点传授生产、服务、管理所需求的知识和技术,要删掉理论性很深且不常用的内容, 增加新的必用的知识;

  实践教学内容要本着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为培养目标,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原则,精心筛选出学科中适用性强的专业知识内容,配合实践性环节及职业技能鉴定,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创新、协作和组织能力。

  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要面向园林行业和企业,职业目标必须定位于园林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根据对园林产业链和相应岗位群及岗位的深入分析,我们将园林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位群中的四大岗位,即:园林植物生产,园林植物养护,园林设计,和园林施工。主要培养具有园林职业能力,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林木种苗工、草坪工、花卉工,植保工、管护工,助理景观设计师、园林设计员,施工员、项目经理、监理员等技能型人才。制定以《园林植物生产》、《园林植物养护》、《园林绿地景观设计》和《园林工程》为核心课程,由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专业课,选修课和实践环节组成课程平面结构,再由平面结构中的五大块与时间维度上的综合课程交叉形成课程立体结构的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5]

  根据园林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围绕职业岗位任职要求,调整部分专业基础课,如删去原有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园林史》、《园林生态学》等课程,开设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园林植物环境》,而园林史中的部分内容在《园林绿地规划设计》课程中进行少量的渗透;整合整合相近同类课程,减少单科性课,如将《园林植物基础》、《花卉学》、《园林树木》整合为《园林植物识别》;整合重复内容的课程,精简课程内容,如将《花卉栽培》、《鲜切花生产技术》、《园林植物种苗生产技术》整合为《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同时,还应整合必修课程,增加综合化选修课程。逐步减少必修课程比重,增加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的综合化课程,鼓励学生学习的个性发展,改变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的局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6]

  园林技术专业无论是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施工与管理类课程还是植物栽培养护类课程, 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园林植物识别》、《植物配置与造景》、《园林植物养护管理》等课程,前述内容将成为后述内容的应用,课程整合就必须按照关联应用原则进行,重视前后关系和前后衔接,加强课程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合理安排教学进程,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内容选取和优化,以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依据相关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来选取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在教学中,根据应用性和动态性的原则,课程的内容也应推陈出新,应及时淘汰不实用的内容,如:《园林工程》护坡工程一节中的“编柳抛石护坡”;要对学生学习难度大、掌握困难、在实际应用中没有太多实用价值内容进行删减,如《园林工程》的土方工程量计算、园林给排水工程的计算和挡土墙工程中砂浆计算内容等;要将先进的行业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新工艺引进课堂,如《园林植物栽培养护》课程的无土栽培技术等。同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行业特点,突出实效,整合教学内容,如《园林植物识别》课程就应该打破按科属种分类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介绍四川和西南地区的绿化树种,使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成效显著。

  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实践教学,为此,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必须牢固树立动手实践以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观点,坚持“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全面开展技能型教学。园林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可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教学实践,包括课堂训练、实验、室外课、学生制作训练、室外测量以及某些课程集中综合训练1-2周时间;第二部分为社会实践,即每学年结束后到园林单位见习;第三部分为毕业前的顶岗实训或生产实训,即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安排其到企业、工地或工程施工现场进行顶岗实训或生产实训。经过上述3个实践环节的训练,学生应基本掌握园林技术专业的各项基本技能,能够较熟练地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合在一起。

  压缩专业核心课理论教学课时,增加实训教学课时,并增加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实训教学课时,使专业核心课实训教学时数占总教学时数的50%以上,既能加强学生操作能力培养,又可以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实际工作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由于植物生长。植物病虫害防治、植物绿化维护均与季节有关,往往或出现实践教学时间与季节不吻合,与植物的生长时期不匹配,造成实践教学效果不好,为此,我们可以积极探索以植物生长季节等设置项目化实践教学,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1]王育桥,何玉兰. 高职教育课程整合的策略及效果评价[J].继续教育研究.2012(2).

  [2]胡竞恺. 农林院校园林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1)..

  [3]肖开学.高职高专园林专业课程建设及人才培养研究[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9(3).

  [4]毕璋友,余祖文,谭维奇.高职植保专业主干课程跨专业整合与优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5]张孝金 董新春.高职院校园林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中 国 林 业 教 育.2009(2).

  [6]董凤丽.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园林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作用[J].职业时空.2012 (7).

  [7] 杨瑞卿, 李春静. 高职院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研究[J]. 辽宁高职学报, 2007( 8) .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速度也逐渐加快,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可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问题却日益严重,为了提高城市生活水平和质量,城市园林建设与管理工作势在必行。城市园林是城市物质文化的反应,也体现出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所以城市园林建设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城市园林在建设与管理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城市扩建或新兴城市的建设中,地基的填充物多为城市的生活垃圾或者是旧城区改造中产生的废料,有的地段地势相差比较大,这意味着需要填充更多的垃圾或废料,而这样就根本没有适合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壤。虽然一些城市会在填充垃圾或废料的上部覆盖一层土壤,但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植物生长的问题。此外还有一些人为的因素,一些绿化工人在栽培植物时,为了省力树坑穴位挖掘较小或较浅,植物的根系没有完全舒展开来,经常存在窝根现象,植物种植以后没有设置专业管理人员对其进行及时施肥浇水,这些都是导致植物成活率低下的因素。即使植物幼苗得以存活,也因没有及时的给予施肥料,也非常的瘦弱,抵抗能力差,极易发生病虫害,由此也可能造成植物之间发生交叉感染。总之,城市园林建设中栽培的植物是工人依据城市规划栽植的植物组的群体,如何提高植物赖以生存的土壤质量和提高植物栽培后的养护工作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城市为了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把工作重心放在了投资项目、房产开发等项目上,忽视了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城市绿化面积小、分配不合理,最终导致了城市面临着园林建设与城市总体发展不协调的问题。除此之外,一些市民也缺乏一定的保护绿化的意识,破坏绿地的现象时有发生。比如在公交站台、火车站等一些人流量大的公共场合,绿化带被严重的破坏,草地被肆意的践踏,更有甚者在草地上嬉戏玩耍,肆意践踏绿化带。

  城市园林建设中可以运用的植物品种很多,有乔木、灌木和花草等,相关职务的生态习性均不同,有的喜阴有的喜阳,有的耐旱有的抗涝。园林植物的配置则需要根据这些植物的生态习性来科学合理的安排,否则某些植物可能因缺乏适应生长的环境而不能存活。在一些城市园林建设中,建设者们只是片面的追求美观,忽视了对植物进行分配,把一些原本喜阳的植物种植到立交桥下,还有的为了追求整体美观把一些草木和灌木单独种植,忽略了乔灌木结合种植的规律性。

  很多城市的园林建设中,都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城市园林的无序规划、布局分散和过多的人工雕琢等等,城市的园林规划和建设应该履行生态优先及城市整体规划优先的原则,在城市园林规划中坚持以生态平衡为先,着眼城市的整体生态环境,将大自然的环境引入到城市,形成一个“城中有林,林中有城”的美好景象,使城市和园林景象相互融合,科学合理的布局园林建设中的各种苗木,这样,优化了土地使用率,使城市中有限的土地得以最大化的利用,增加了城市绿化面积。此外,在城市园林规划中也要对个植物物种进行合理的配植,对不同植物种类的特征进行分析,综合配植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群,可以达到良好的生态景观,避免了栽培单一物种,使城市园林更具有大自然的天然和野生的特点。

  城市园林的建设要兼顾城市居民在心理上的感性与理性要求,规划设计有益于人们健康、舒适的园林景观,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建设具有城市特色的园林景观,让城市居民在园林中充分享受生活,感受园林景观中的优美环境,让居民有置身于“世外桃源,J般的感觉。除了对园林景观的设计,还要对园林中供人们休息的设施进行合理的设计,让人们在炎炎夏日中能够找到一个纳凉休憩的场所。只有这样才能完全体现城市园林以人为本的建设思想,使人的需求在园林中每时每刻都能得到满足。

  城市是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城市地貌一般比较单一土质条件差等缺点,因此适合该城市的植物物种相对稀少,城市园林形成的生物群落结构比较脆弱,很容易导致树木死亡和草场退化,发生病虫害等情况,城市园林稳定的基础是园林建设中栽培植物的物种多样化,这是因为不同的物种有其自己的缺点和优点。所以,为了防止以上情况的发生,必须要坚持各物种之间种植相互搭配,保持园林建设的物种多样化,这样城市园林的稳定性得以加强,使城市居民真正享受到大自然的风光,四季更替,鲜花绽放、绿色长存。

  借鉴建筑行业的做法,实施工程的招投标制度,经过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让具有优秀业绩和良好信誉的绿化施工企业保留下来,“过滤”施工质量差、美誉度低的企业。并通过组织各种培训,如施工技术培训、施工管理培训等提高参建人员的技术和管理素质。

  同时注重建设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从源头控制,减少在工程建设管理中发生的问题,积极推行关键的土壤检测环节,根据检测结果和不同植物的要求指导施工单位进行土壤改良等措施,确保土方质量;严把苗木关,建立苗木质量的三抽检制度,从苗源地开始把关,确保苗木质量。

  还有十分重要的是明确施工要求和计划,通过交底、例会、现场会、观摩会等形式,明确建设方的要求和计划,使施工单位能了解建没单位的指令,加强执行力。

  现在城市园林建设中普遍使用的几个植物群体是藤本植物、灌木及乔木、草本植物等,在大自然中它们有各自本身的特点,在城市的园林建设中各有不能相互替代的优点。因此,在城市园林建设中要充分的考虑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该城市的功能及栽培植物的生活习性,不能盲目崇拜,大量购进。要依据城市所处地理位置的特点栽培适合该地区生活的物种,在这个条件下,在合理配植草本植物、灌木及乔木等搭配。总之,在城市的园林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在确定适宜该城市栽培的植物,决定是栽移一些外地物种,这样考虑仅仅节约了植物栽培后的养护费用开支,还更大程度的展现了林园的价值。

  城市园林管理工作与其他行业的管理有很大的而不同,城市园林管理兼具大众性、法制性和季节性。要想提高城市园林管理水平,就必须要有新的管理思路。①城市园林管理除了应达到城市经济发展的指标,还要能够符合城市文化的艺术气息,对于园林植物的配置、布局等都要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突出植物布局的美感,让人们在欣赏园林美景时就像欣赏一件艺术品,使人的情操能够在艺术的环境中得到陶冶。②城市园林管理应根据城市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园林建设的总体规划为导向进行管理。③城市园林建设应依据相关的设计施工原则,还要对施工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督与审核。④对于城市园林的管理要制定相关的保护管理政策,对于破坏绿化景观的行为予以严惩。

  总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国民生活水平、文化意识和艺术审美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已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各地城市建设和管理部门需要不断创新理念,以园林建设为契机,提升城市文化氛围和艺术品位,建设现代化园林城市。

  园林绿化苗木的种植是园林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园林工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工程,种植工程主要分为苗木的栽植和栽植后的养护管理两部分。浅析园林植物尤其是大树的栽植技术措施、后期养护管理措施,概述园林种植工程技术要点,分析工作责任心在园林种植工程各环节的重要作用。

  长期从事园林工作的都知道一句行话:“三分栽、七分管”,这句言简意赅的行话道出了苗木栽植与养护管理的重要性。苗木栽植与日常养护管理是完成一项园林绿化工程的根本保证,苗木最终成活了,绿地日常养护管理好了,才算真正完成了一项园林绿化工程,呈现给广大人民群众一片生意盎然、具有较高审美情趣的园林景观,令人赏心悦目,从而获得社会的认可,也使相关园林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提升园林专业知识技能,创造出更高水平、更亮丽的园林景观。

  园林植物主要包括各种乔木(常绿和落叶乔木)、灌木(花灌木、常绿灌木)、草坪及其他草本类,它们的生理特征各不相同,需要不同的栽植技术。作为园林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不同苗木的栽植技术,是做好园林绿化苗木栽植工作的前提。

  目前,一般专业技术人员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但仅仅靠学习阶段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至今已有60多年历史,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园林绿化事业得到迅猛发展。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之余,不仅可以从各种园林专业书籍、期刊,还可以从便捷的互联网上学习各种园林植物栽植技术理论知识,尽量多参加园林相关专业技能培训学习,丰富理论基础知识,从而在实际工作中起指导作用。

  苗木栽植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制定苗木栽植方案,苗木的起挖、修剪、包扎、装卸,苗木栽植地的准备,如事先定好栽植点、线,挖好合适的树坑,树坑下施足底肥等相关环节。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当各项准备工作完成后,开始在栽植地现场具体实施苗木栽植,如大树的栽植就是园林植物栽植中的一项重要工程。

  大树栽植一般需要起吊树体,要求必须一次性吊到坑位落坑定植,否则容易损伤树体、碰散土球等,不利于大树成活。现场应配1名总指挥,其他技术人员配合总指挥进行。

  栽植培土前取下包装物,然后分层回填种植土并夯实,沿树穴外缘用土培筑灌水堰。

  大树栽植后立即设立支柱支撑好树体,最好用钉子在支撑点与树体钉牢实,防止树体倾斜、松动,影响日后生长成活。

  大树栽植后立即浇透1次定根水,视树木品种、天气情况在1周前后浇第2、3次水,浇水必透,浇后及时封堰。在春季栽植的常绿乔木、乔灌木大树,随着气温渐渐回升,浇水时还应对树干、树枝、树叶喷水。2.3.5保护主干主枝大树栽植后必须将主干和一、二级主枝用草绳缠绕结实,保护树干。

  苗木栽植完成后,就是进行长期的日常养护管理,包括苗木浇水、遮荫、补肥、修剪、补栽、中耕除草、病虫害防治等相关工作。

  生命在于水,浇水是新栽苗木养护管理措施中最基本的环节,除浇定根水外,遇天气渐渐变暖、见土干了,就要随时浇透水,尤其是盛夏季节每天必须对树下、树体、树枝、树叶浇水。

  对一些裸根栽植的苗木或者大树在春末夏初气温较高时,应搭遮荫网对苗木进行庇荫,以减少苗木、树体、树叶的水分蒸发。

  新栽苗木,尤其是大树,由于施了底肥,栽植当年一般不再进行树下施肥。补肥通常在后期对部分树木根据情况进行叶面喷施薄肥。

  修剪包括草坪、绿篱的适时修剪,部分树木、树干下部新生枝条及其他枝条修剪。草坪的适时修剪利于草坪的生长;绿篱修剪利于绿篱多生分枝,尽早成型;部分树干下部的新生枝修剪是减少新栽树木的不必要的养分消耗,利于树冠生长尽早成树形。

  新栽苗木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或多或少会出现苗木死亡、或被行人践踏破坏的现象,应在适当的季节有针对性地进行苗木补栽,从而保证整个绿地的完整性。

  应及时将绿地出现的杂草、缠绕在树体上的藤蔓植物清除干净,保证整个绿地整洁、美观,不影响树木生长。

  病虫害防治主要以预防为主。一般来说,苗木栽植环节做好了或者在苗木生长后期的养护管理措施得当,不会出现苗木自身产生的病虫害。在冬季来临之时,可对大树的树干刷涂白剂,防止病虫在树干上越冬,杀死在树干上越冬的病虫害。

  园林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工作一段时间后,都具有了一定的相关专业技能,逐步积累了工作经验。通过几年从事园林绿化工作积累的经验,深刻体会到掌握一定的园林专业知识技能是完成一项园林工程种植项目的前提,而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是做好园林种植工程的重要保障。

  从制定苗木栽植方案到苗木的选定、起挖、修剪、包扎、装卸、运输、栽植地的准备、具体栽植及栽后养护管理的整个栽养过程,环环相扣,每个环节都很重要,如果园林专业技术人员的责任心不强,其中一个环节或几个环节出现了差错,轻则局部受一定影响,重则影响整个园林种植工程的效果。

  制定苗木栽植方案一定要考虑周到,最好能到现场看到苗木起挖、修剪、包扎、装卸,甚至在栽植地卸苗时提醒工人轻拿轻放,避免泥团摔散,现场准确指挥栽植到位,顺利完成苗木的栽植任务。

  在苗木养护管理阶段的各项工作,主要靠园林绿化工人自己完成,但园林专业技术人员需要事先给工人备齐相关工具,将养护管理工作重点给园林工人交代清楚。随时到绿地现场查看苗木生长情况、工人工作情况,及早发现问题,确认苗木是否正常生长,工人浇水是否及时、是否浇透,杂草是否及时清理,草坪绿篱是否及时准确修剪,是否有病虫害的发生等,发现相关问题应及时处理。

  竹子是多年生常绿单子叶植物,属禾本科竹亚科。竹类植物生长快、产量高、用途广,且具有极强的环境适应性和繁殖能力。竹林具有经济效益,在食用、材用、药用、观赏以及旅游开发等方面都可获得很高的经济价值。竹笋营养丰富,味鲜脆嫩,是我国传统食材,竹材坚韧,弹性强,可作为建筑、造纸、家具、工艺品等多种优质材料;某些竹子的叶、茎、笋、根等部位具有一定的药物价值;竹子四季常青,坚韧挺拔,部分竹种色彩斑驳,是园林绿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更作为家庭盆景深受人们青睐;各种植物园和专类竹园以及竹类资源丰富的乡村都可开发以竹类为主题的旅游项目。竹林具有生态效益,对气候调节、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空气净化等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竹子有节、虚心,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体现,有极高的人文和社会效益。引种栽培是竹类培育的重要方法,本文以移竹造林方法对11种中小径经济竹种进行引种栽培试验,为生产和科学研究提供提供参考。

  宁德市地处东经118°32′~120°43′,北纬26°18′~27°40′,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市年平均气温为17.5℃、生长期327.9d、无霜期270.4d、日照时数1 637.7h,降水量1 811.1mm。该地选址宁德师范学院新校区内一低矮山坡上平坦处,为原荒芜耕地,土层深厚,较疏松,土壤弱酸性且具有一定肥力,十分适合竹子引种栽培。

  2.1 整地 整地对引种栽培十分重要,最好的方法是全面整地法。由于受条件所限,此次试验采用块状整地法,根据不同竹种特性对栽植点周围200cm范围内清除杂草和灌木并翻土,预先施好基肥,按照株行距200cm×300cm挖穴,规格(60~90)cm×50cm×(30~40)cm。

  2.2 竹种选择 从屏南四季笋用竹培育推广第三中心,选择刚竹、苦竹、黄竹、罗汉竹、橄榄竹、白哺鸡竹、红哺鸡竹、花哺鸡竹、台湾桂竹、雷竹、芽竹11个经济竹种,每种15株共计165株进行引种栽培。母竹选择要求1~2a生,生长状况良好,胸径1~3cm,将竹稍斜向砍平,并除去多余侧枝,仅留3~4盘枝,避免水分丧失。挖取时至少从基部25cm处开始,尽量保留竹鞭的长度和完整性,至少保留来鞭20cm,去鞭30~40cm以上,尽量多带宿土并包扎好以保正竹鞭及鞭芽完好无伤。2012年2月25日挖取,次日运达并开始栽植。

  2.3 栽植 此次试验选择移竹造林,此方法成活率高,母竹栽植后能迅速恢复生长,达到快速造林的目的。栽植当日天气阴有细雨,适合竹子栽植。将母竹宿土稍微松动顺势放入穴中,竹鞭水平,竹秆略向上倾斜,填上土壤并踩实,应注意力度避免伤到竹鞭,培土高度比原母竹入地深5cm以上,除去枯草覆于面上,减少水分蒸发。母竹栽植以浅为宜,要做到下紧上松,鞭土密接,并且应该注意每株竹种鞭向,间隔交互排列,使新竹种均匀郁闭成林。

  2.4.1 母竹保护 新造竹林处于恢复时期,抵抗力弱,易受不良环境危害,母竹经挖掘、运输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如不做好保护措施,将影响成活率极出笋率。试验地周围亦有其它科研试验基地和学生试验基地,竹林稀疏、矮小,易受人为破坏,应立标识并加强护理。

  2.4.2 水肥管理 造林第一年是存活关键期,由于母竹在移植过程中鞭系受到损伤,吸收水分能力下降,因此水分管理十分重要,时值春季,水分充足,但也要注意低洼处积水引起烂鞭。挖穴时第一次施肥,第一年9月份除草时进行第二次施肥,第二年3月份进行第三次施肥,9月份除草时进行第四次施肥。

  2.4.3 除草松土 试验地周边杂草较多,并长有茂盛的葛藤,对于新造竹林危害极大,因此在种植后及时观察。第一年5月份进行一次大范围除草并适当松土,杂草腐烂后可增加土壤腐殖质,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条件,而松土可促进竹鞭生长。9月份进行第二次除草,松土深度掌握在5cm左右,行间深,株间浅,做到不伤鞭、根和笋芽,将松土及锄下的草培在竹蔸周围。第二年在同期进行除草松土。

  至2013年12月,栽植母竹成活数总计144株,占总株数165株的87.3%,即所引竹种的平均成活率为87.3%,出笋株数为86株,平均出笋率为59.7%,总体效果良好,证明所选竹种适合进行引种栽培,有利推广。各竹种成活率及出笋率见表1。

  此次试验所引竹种为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中小径竹种,经屏南四季笋用竹培育推广第三中心繁育多年,具有优良稳定的性状。但影响母竹移植成活率的因素有很多,在此次试验中就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工人在挖掘母竹时伤到竹鞭,留鞭太短,宿土太少,包扎不严;搬运过程碰断竹鞭,抖落宿土;种植时伤到竹鞭及笋芽;除草松土时误伤竹鞭及笋芽,9月除草时葛藤已对多数竹株产生影响,加之人为破坏,也导致成活率的下降。从母竹栽植至今未满2a,鉴于竹子栽植年限因素,成竹率等一些数据需进一步采集并加以研究。

  宁德市竹林资源丰富,现有竹林总面积7.2万hm2,占全省总面积99.3万hm2的7.3%,竹林种类繁多,共有12属,113种以上,其中1/2以上为常见经济竹种。宁德市将继续加大竹业开发,把它作为新时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山村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此次试验竹种,经济价值高,适应能力强,移植易成活,竹类的引种栽培及丰产技术有着广阔的研究前景,对整个竹产业也有重要意义,应继续加强经济竹类引种栽培的研究,完善竹林栽培技术,为本市提供优质竹种,进而扩展和利用经济竹种尤其是本市特有乡土竹种的种质资源。

  [1]彭彪,宋建英.竹类高效培育[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胡建忠.植物引种栽培试验研究方法[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2.

  [4]朱石麟,马乃训,傅懋毅.中国竹类植物图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5]辉茂朝,杨宇明.关于云南竹类植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J].林业科学,2003,39(1):145-152.

  [6]陈永生,吴诗华.竹类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5,20(3):176-179.

  [7]闫创新,晏波,朱庆瑞,等.红哺鸡竹引种栽培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4):138-139.

  [8]余婉芳.雷竹引种栽培试验研究[J].世界竹藤通迅,2005,3(3):39-41.

  [9]徐建恩,周惠平.峰源乡优良小径竹种资源及栽培技术探讨[J].安微农学通报,2010,16(10):132,143.

  [10]胡瑞牯,严伍明,杨小平等.丘陵地中小径竹园营建技术与效果分析[J].江西林业科技,1999,(5):36-38.

  [11]汪烽.中小径竹材用林培育管理技术[J].安微农学通报,2007,13(17):122,189.

  [12]庄亚珍.竹类植物园发展初探--以华安竹类植物园为例[J].林业勘察设计,2010,(1):118-120.

  [13]戴宪德,徐传保,戴庆敏.竹子资源及研究进展[J].山东林业科技,2009,(1):107-111.

  [14]孙政,周正廷,毛轩平,等.丽水市小径竹资源调查与分析[J].竹子研究汇刊,2004,23(1):59-62.

  [15]郭子武,陈双林,萧江华.笋用小径竹林土壤有机农药污染研究[J].环境化学,2008,27(1):87-90.

  园林绿化即将不同种类的植物进行合理搭配,从而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包括植物的色彩搭配、高低搭配、层次搭配等。由于绿化的主题是植物,因此对于植物本身的特性要完全掌握,并且了解大环境对植物的影响,因地制宜在合适的地域种植合适的植物,所以园林绿化很大程度上是依附植物的特性和设计人员的经验技术的。园林绿化最为重要的环节是后期的保养,因为园林绿化是长期存在并且不断变化的,所以有必要依据其植物主体进行养护。在保证植物正常成长的前提下按照植物在不同季节的变化情况,调整园林绿化的整体战略,这需要养护人员针对性的开展养护管理,使园林的美观性得以延续并且持续发展。除了植物本身,园林还融入了许多其他的艺术元素,例如造型雕塑、绘画等,这些元素同样需要后期有效的管理,不断升华园林的艺术性,所以园林还有鲜明的艺术特性。

  在进行本工程的植物栽种施工前,必须对本地块进行处理,主要是对地块进行回填种植土,然后对绿地进行平整处理。(1)种植土回填。在栽植本园林的绿化植物前,首先回填种植土,本工程的回填土应采用外买优质的种植土。回填种植土的深度应结合图纸的设计标高景观要求进行,回填时要确保所有换填土不能有坑洼处,而且要求起伏要自然、无杂质,同时要求路沿边的土壤表面应低于路沿石3-5cm。(2)绿地平整。对于本园林中不管是栽植大乔木的地方,还是种植小地被植物的地方,均应当在栽植植物前对场地进行平整。对于表土20cm以内应嵌细,要求土壤颗粒直径≤2cm。种植区域应当按照图纸要求进行整理,确保整个绿化地表面应满足起伏自然、无坑洼以及杂物要求,表土耙松、打碎、平整,同时要清除种植土壤中的建筑垃圾、石块、杂草以及有害物质。对要求去土的应把多余的土运走,对缺少表土或者表土厚度不够的区域应撒铺15-20cm的种植土,并对该区域土壤压实。对于大量的土方填充地段则应先滚填满压降,把土块粒径填在2cm以下。

  确定植物的定点放样后,就是植物填坑的挖掘质量,土坑的尺寸、深浅、土壤质量要根据植物自身的规格和土球的规模来挖掘,一般情况下,土坑的大小要比土球的大小大 30cm 左右,深浅需要考虑植物根部未来的成长情况,深度应该保证比土球大 20 厘米左右,避免后期因为土坑过于窄小影响植物根部生长。另外栽种植物的土坑应该是呈现 U 字型的挖掘路线,底部要保证平圆,然后依据坑内土质情况,适当的将表土填入,或者将土质较差的土壤换掉,最后对挖好的土坑审核验收,看是否满足标准。

  树木种植需要满足几个前提条件,首先栽种季节应该符合树木的生物特性,然后还需要工程师的审核,在栽种前将植物信息反馈给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利用经验和专业知识对材料来源进行核对。对不能立即栽种的植物需要采取保护措施,然后在对树木进行移植的时候需要将根部土球一同转移到土坑中,为了防止土球的水分在空气中挥发,导致树木根部干燥,因此可以采用塑料膜进行包裹。为了保证绿化植物达到预想的造型,还要将树木适当的修剪,从而保证其成长的美观性。植物中间的间距要足够宽敞,避免密密麻麻给人带来压抑的感觉。修剪工艺需要注意植物的生长习惯,有的植物应该在开花之后对枯萎的老枝叶修剪,使其更好的成长。在修剪工作结束后还可以利用其他少量的植物组合,制作一个个的景观小品,从而提高整个园林的美观性。

  5.1 养护技术 后期对园林绿化的主要方式有两种,分别是施肥和杀虫。接下来从这两点出发开展园林养护的讨论。一方面,施肥主要是用钾肥、磷肥和氮肥,施肥最主要的是把握施肥的时机,并且要适量,综合天气等因素进行有效的施肥工作。另一方面,杀虫工作主要是以预防为主,定期检查植物生长情况,如果有虫害情况,再采取治理,植物害虫的高发期是每年 3 月份和 10 月份,在其他时间也要定期检查。确保植物健康生长。

  5.2 养护管理工作要作用于园林绿化的全过程 首先在植物移栽之后应该及时的补充水分,保障植物有适当的水分供给,在挖掘和运输树木的过程中保障其完整性,不能让其根系受到损坏还应该对树冠缺水的现象进行良好的控制;其次在植物移栽之后应该在树干上缠绕浸湿草绳,对于树冠还要进行美化和修剪。

  5.3 提高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 养护人员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植物养护的效果,。所以,应该加强养护人员的培训工作,有专业的技术人员为养护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让其能够更好地了解到植物养护的相关知识,保障其能够更好地了解到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促进其专业知识的提升,提高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从而提高养护管理的水平,使园林绿化的效果能够保持在最佳状态。

  广州大学市政技术学院在与园林企业共建校外园林实训基地的同时,于2003年,投资数百万元建立了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校内园林实训基地。经过近三年的建设,该实训基地功能、设施、管理日趋完善,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为解决园林专业学生实习实训场所缺乏问题,学校在校外挂牌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但仍存在不少具体困难。如常年到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实训,影响挂牌单位的正常工作,他们对接待学生实习实训积极性不高;学校对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实训的管理、实习实训质量的监控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在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实训的成本往往较高等。

  建立校内实训基地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场所,提高实训开出率,降低实训成本,提高实训质量,对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将园林实训基地建在校内,改变了以往去校外实训基地路途较远,花费的时间成本、交通成本高,组织一次实训困难较多的情况,提高了基地使用效率,节约了成本。

  实训是对学生的单项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进行的训练(含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也包括职业岗位实践训练,是应用性实践教学。通过各种实训,学生能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基本技术应用能力。高职园林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以培养学生园林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目的,以行业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与园林建设、管理要求相统一,形成真实的园林职业环境,突出实用性,成为集教学、科研、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开放型实训基地。

  广州大学市政技术学院园林实训基地建设采用边建设、边使用、边研究的方式进行。实训基地占地56亩,具有教学、科研、培训、展示、服务等功能。整体布局时,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创建以园林专业实训为主,兼备园林科研、行业培训、技能鉴定、科普教育、游憩功能的可持续发展的多功能园林实训基地。在满足本校教学、实习实训、科研、培训、技能鉴定等需要的同时还对外开放、服务社会。实训基地分区及教学功能如下:

  园林苗圃、温室区具体功能是:提供园林植物苗木、花卉生产、经营管理实训场所,并要求每年能生产、出售一定数量的苗木。通过在此区的实训,使学生系统掌握园林苗木生产、温室花卉生产、苗圃经营管理的基本环节和技术措施,掌握花卉栽培用具、机械、灌溉设备的使用,施肥的方式方法等操作技能。

  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区具体功能是:提供植物造景、园林规划设计等课程实训场所。本区散布全园,在园中布置各种园林植物造景式样。通过在此区的实训、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掌握园林植物种植、大树移栽的基本原则,掌握园林树木造景设计、草本花卉造景设计、垂直绿化和屋顶花园设计、草坪设计、水生植物造景设计等基本技能。

  园林小品区具体功能是:提供园林建筑等课程实训场所。在本区中使用一定面积设置园林小品起样本示范作用,并留出足够面积的空地,提供材料由学生动手设计、制作、布置园林小品。通过在此区的实训,使学生学会设计园林小品、点缀游憩小建筑,掌握从功能、技术、形式、环境诸方面综合考虑园林建筑的设计方法,提高绘图技能,培养学生设计素质、丰富空间想象力。

  园林工程区具体功能是:提供园林工程实训场所。在本区中布置园林假山、园林喷泉,并留出较大的空间,提供材料由学生设计、制作、布置园林假山、喷泉,铺装园路。通过在此区的实训,使学生从假山、喷泉工程、园路铺装入手,掌握园林工程造景技艺和工程设施、施工等知识。

  盆景区其功能是:提供盆景制作、欣赏场所。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盆景制作原理,盆景制作、养护管理,盆景的陈设与欣赏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能制作出一定数量的盆景出售。

  草坪绿化区具体功能是:提供草坪设计、施工和养护实训场所。本区散布全园,在本区中根据不同的地形进行不同类型的草坪设计、施工和养护管理实训。通过在此区的实训,使学生掌握草坪设计、施工、养护的方法和技能,掌握草坪机械的使用及简单维修方法。

  荫生植物区具体功能是:提供植物学、园林树木学、花卉学等课程实训场所。在本区中种植、布置荫生植物。通过在此区的教学、实训,使学生认识常见荫生植物,掌握荫生植物生态习性、栽培技术并能生产一定数量的荫生植物出售。

  果园区具体功能是:提供植物学、园林树木学等课程现场教学场所。通过在此区的实训,使学生了解果树栽培管理基本技能。

  垂钓水景区具体功能是:提供水景设计现场教学场地和休闲场所。在本区池塘中放养鱼苗,池塘四周种植园林树木、花卉,在池塘中进行水景设计实训,并可对外服务,休闲垂钓,陶冶情操。

  陶吧区具体功能是:提供陶器制作教学场地。通过在本区实训,使学生掌握陶器制作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同时对外开放,服务社会。

  除以上各功能分区外,基地的有些功能有机地贯穿于全园,不单独分区。如绿化设计、园林树木的整形修剪、养护管理,花坛、花境、花台等的设计施工,植物造型,树木、花卉种类的识别,草地的修剪、管理,园路设计、施工等均可在全园进行。垂直绿化、阳台绿化、空中花园设计施工等可在教室区、生活区等建筑上进行。

  提供足够的实训工位,提高了实训质量基地规划时就全面考虑了园林专业的实训要求,在不同功能区能进行相关实训项目的教学工作,并设计了足够的实训工位,以往在校外实训基地难以开展的项目,现在校内实训基地可顺利进行。实训材料由基地自行采购,降低了材料成本,使得实训材料充足,提高了实训质量。

  规范管理,保障有力实训基地产权归属学院,由学院领导,配有专职的管理人员,实训任务能顺利布置、下达,管理规范,为实训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教学、生产、对外开展有偿服务相结合,自主创收,以基地养基地在基地投入使用5个月的时间里,结合教学开展花卉、苗木生产,培育销售了蝴蝶兰、红掌、观赏凤梨、凤仙花等花卉5000多盆,绿化苗木2000多株,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为实训基地正常运转提供了部分经费。今后除花卉、苗木生产外,还将对外开展有偿服务,逐步实现完全以基地养基地。

  实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基地已申请成为“广州市劳动局职业技能鉴定站”,学生在进行实习实训的同时参加有关工种考证,为学生获得“双证”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基地同时对外开展园林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服务。可提供绿化工、花卉工、植保工、盆景工、假山工等园林行业职业技能岗位培训、考证服务。可开展考证培训、实践操作考核的主要项目有:(1)花坛布置、绿化种植;(2)大、中型树木移植;(3)乔灌木修剪、花木造型;(4)花卉、园林树木识别;(5)草坪轧剪;(6)花卉应用;(7)园林病虫害识别与防治;(8)扦插、嫁接;(9)绿化机具维护、保养;(10)常用农药药剂配制;(11)常用植保工具使用与检修;(12)盆景制作;(13)盆景材料识别;(14)假山制作等等。

  为教师、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提供了条件教师、学生可充分利用基地条件,开展科研工作,如园林绿化树种选育、花卉新品种栽培研究等,促进了学校科研水平的提高。

  服务社会,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满足本校教学、实训要求的同时,积极开展对外服务,为中小学、职高学校学生提供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园林实训服务。实训基地与学院所在地26所中小学签定了协议,成为这些学校的教育实践基地,服务于社会,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总之,校内园林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园林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训条件,提高了实训质量,为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园林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马三生,陈英.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2).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及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高职高专园林技术专业应坚持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立足区域经济、辐射全国的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所以作为园林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的教学要突出实验、实训、实习,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是把园林植物应用于园林绿化工程的手段和过程,是表现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园林植物的各种功能、保持园林绿化景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与措施。该课程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灵活性,它直接影响到园林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走上社会的适应能力。

  “行动导向教学” 就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 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来组织教学,使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掌握实践知识、培养自我职业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创造贴近现实职业的模拟工作情景,让学生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在老师宏观引导下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体系。

  通过在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中实行学习实践情境化教学,把专业技术分解到具体环节和细节,尝试“行动导向教学”在实践情境中的应用探索,明显能培养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兴趣,培养学生专业自学能力、创新能力。这样,满足了高职高专专业发展的需要,并更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目前我们已经在校内外建立了实践基地,起到了示范效果。具体在实践中我们进行了如下探索:

  现阶段,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内容在教材中有重复设置,依此教学不能充分为区域经济和地区发展服务。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结合郑州和开封地区及中牟城区园林植物养护管理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以体现了知识和能力的“岗位针对性”:

  首先对专业基础课中已经讲过的内容,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教学中只进行温故知新的应用引导;“花卉盆栽与设施栽培”在园林花卉课程中进行;“园林苗木生产与培育”在园林苗圃课程中实践等。其次,由于郑汴一体化、中原崛起和2010年中国郑州绿化博览会对周边地区园林快速发展的影响,我们强化了引用的新、特、优园林植物品种的教学。另外,重点把课程内容设计成以下四大教学情境(如图1)。

  2 充分重视“行动导向教学”、“案例”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学生的自我管理式学习的特点

  在每一教学情境中按“行动导向教学”的五个教学步骤,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尊重学生的价值,张扬个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联系实际问题学习,最终让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愿望,并积极地参与到全部教学过程中,在互相合作中解决实际问题。老师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过程的主要承担者变成了学生的助手与顾问,甚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啦啦队长。

  总理强调:“教”、“学”、“做”不是三件事,而是一件事,在“做”中学才是真“学”,在“做”中教才是真“教”,职业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把求知、教学、做事和技能结合在一起。行动能力应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实际的“做”来获得发展,强调“做”的过程中的思考及经验总结。在设计学习行动时,我们采取以下方法来实施“行动导向教学”:

  结合实践条件,通常6-7个人一大组,班长与学习委员总体协调,每一大组再根据实际情况分2-3人的小组,要求尽量做到小组内同学不同学习水平、不同协作能力、不同宿舍、男女搭配,小组内可以轮流当组长以尝试当领导人的被认同感和协调工作的辛苦。

  认真钻研每一教学情境,提前巧妙设计好能促进交流与合作的学习任务,并制作有使用价值的行动成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并获得学习的快乐。

  学习任务还要完整且富有变化。园林技术专业的学生要了解企业实际设计、施工与养护的全过程,才能尽可能实现校企之间的“零距离”。这就要求教师所创建的职业工作过程清晰、透明,模拟种植工程及养护管理现场让学生体验工作情景。

  以“园林树木的修剪整形养护教学情境”为例,说明对其各子情境的“行动导向教学”的任务布置:

  3.2.3 提出要求 每个步骤都有教学目标要求、能力培养要求、工作方法要求和完成时间要求。

  情景教学的行动过程老师确定重点、提出问题,用问题引导学生寻找与任务相关的信息。大组内、小组间按照教学目标要求、能力培养要求、工作方法要求和完成时间要求,相互提问,启发小组对计划实施步骤进行必要的修订,并自己设计和调控工作过程。

  每位学生要在小组内承担不同的工作任务,要么参与查资料,要么进行资料记录与计划编写,要么实际操作……小组成员之间的配合与交流,让他们互相学习提高;组与组之间的评比与质疑,让他们懂得公正公平;老师的点评、同学的肯定与掌声给予每位学生鼓励与期望。在这种环境下,学生能学习到许多书本以外的知识,能力上得到很大的提高。

  小组的全体同学共同承担工作和学习任务,尽可能每小组独立完成自己的任务。教师要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观察和对“突发”事件的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在学生容易懈怠的环节实行阶段性奖励,使学生尽可能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

  “行动导向教学”在尝试过程师生要“吸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改善,才会使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的教学活动越来越精彩,才能离校企“零距离”越来越近。同时为了激励已经调动起来的学生的自学、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保持此新颖教学活动的积极作用,教师鼓励组内同学相互评价、激励,发掘同学的个人优点。

  最后,使用大家讨论公认的评价体系在组间进行评比,给胜出组加分。每组成果都将拍照、加同学评价和留言,在一定范围内做好宣传栏向全校展示。

  总的来说,通过在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教学情境中实施“行动导向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学生的学习态度得到了端正,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得到了加强,吃苦耐劳的精神得到了升华。同时,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综合素养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整个过程中不同环节也有些不足的地方,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改进。

  [1] 陈艳.园林植物栽培养护课程技能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08,(7):180. 利澳注册!首页-【利澳注册】丨首页?